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与劳动力流动几乎是与人类社会同时存在的社会现象。但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二者并不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只是到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引起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技术的改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流向城市现代工业的农村劳动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育与劳动力流动日益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教育所能提供的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十分有限,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教育与劳动力流动不相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演变轨迹、特点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促进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相适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文共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提出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现状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目的在于论证和说明,教育与劳动力流动是一个集合概念;教育与劳动力流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关联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尽相同;教育与劳动力流动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教育可以促进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会产生教育需求,在劳动力流动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劳动力流动因而受阻时,会出现教育与劳动力流动不相适应的情况,称为教育与劳动力流动问题。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章,主要对教育与劳动力流动历史的回顾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其中,第二章将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与劳动力流动历史划分为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两个阶段,着重分析了不同阶段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流动的状况,考察了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发展历程,发现劳动力流动会形成强烈的教育需求,教育对促进劳动力顺利、平稳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是推动教育适应劳动力流动的主导力量,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适应劳动力流动的必然要求。第三章将我国教育与劳动力流动历史划分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着重研究了我国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曲折经历。在前两个阶段上,我国教育与劳动力流动演变轨迹明显偏离工业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与劳动力流动走上正轨。教育推动劳动力流动的作用增强,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新特点,二者间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章,是就我国教育与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寻求促进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相适应的策略。其中,第四章是对我国教育与劳动力流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