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举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对选举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政治学的核心主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选举制度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改革的整个过程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始于1989年竹下内阁开始的政治改革,历经宇野、海部、宫泽、细川、羽田以及村山内阁,到1994年12月新选举制度正式生效为止,选举制度的改革过程可谓波澜万丈。这是一部选举制度改革的制度变迁史,也是一部日本政治改革的政治史,更是一部政党和政治家的权力斗争史。本文尝试寻找解释日本选举制度改革动力的影响因素,并建构一套解释日本选举制度改革的说法,然后运用这一解释框架说明选举制度改革的过程和历史变迁轨迹,最后再检验改革结果产出和效果和影响。一般认为,实行近70年的中选区制度是导致金权政治、派阀政治、利益政治的主要根源。日本国民、学术界和舆论界对于自民党长期执政引发的政治腐败问题以及既有政党产生强烈不满和批判,要求改革的声浪十分强烈。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冷战国际秩序的瓦解更使选举制度的改革成为必要。一般而言,各政党和当选的议员本身是现行选举制度的获益者,维持旧制自然最为有利。因此,选举制度改革的难点在于不仅社会党、公明党、共产党等竭力反对小选区制,自民党议员也强烈反对小选区制度,因为选举地区变更必将会带来现职议员选举地盘的振荡。因此,尽管海部内阁发誓不惜内阁命运也要推进改革,最后遭到自民党党内的抵抗而不得不辞职。宫泽内阁口口声声喊改革,但只听雷声不见雨点,最终改革毁于强势的改革慎重派之手。围绕选举制度改革,自民党内形成两大阵营,从互相对立发展到相互对抗,最终两股势力走向分裂,导致执政38年之久的自民党下野。在这种背景下,本来反对改革的社会党、公明党和民社党,在政治改革与政权轮替的旗帜下,与从自民党分裂出来的保守党联合组建了改革联合政府。在细川内阁主导下,联合执政党经过内部磨合、再经国会法案审议的一波三折,最后与自民党谈判才达成了选举制度改革的妥协。1994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政治改革关联四法案”,包括《公职选举法修正案》、《政治资金限制法修正案》、《政党补助法案》、《众议员选区划分审议会设置法案》等,众议院议员选举制度由中选区制度改为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新制度自1996年的众议院选举开始实施以来,至今已先后经历过了4次大选。不仅原本的目标没有如期实现,且出现了许多非预期性的结果。尽管如此,新的选举制度对于日本形成富有活力的政党竞争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日本面对全球政治经济结构转变的背景下寻求适当的治理模式,重新构建国家(政治家、政党、政府)和社会(选民)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日本选举制度改革的制度结构因素和与社会结构因素分析,以历史演变为经,以制度分析为纬,从结构和行为的途径,考察政党、政治家、利益集团及其选民等改革主体的相互冲突、相互作用、相互妥协的政治过程,同时对选举制度改革的效果和目的进行分析,并总结出选举制度改革的日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