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曾说过,如果不懂得语言中的社会文化,那么没有人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宗教在世代的流传中,已经累积在了文化的底层,在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有文化在作支撑,而宗教是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宗教占据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要克服文化差异这一难关,就需要重视与语言相关的宗教背景,关注宗教在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价值。中国和泰国的文化差异很大,大多数中国人是无神论者,只有少数人信仰佛教,而泰国可以说是全民信佛,因此中泰双方的文化差异如何通过非语言交际体现是本文的重要内容。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非语言交际分为四个部分: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和副语言。体态语是最基本的非语言交际方法之一,因此本文的重点在于体态语的研究。当然,非语言交际也受到文化的约束,这类似于语言交际,当人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处于跨文化交际的情形中时,经常会有尴尬的场景出现,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有时会产生误解甚至是敌意,从而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其中,非语言交际的比例相当大,因此,传授非语言交际的知识和技能与教授目的语文化同时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在结合笔者于泰国Photharam Technical College学校教授汉语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中泰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的基础上,本篇论文将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作为重点来进行论述。不同文化背景对非语言交际产生的影响,直接决定交际双方能否顺利的进行跨文化交际。笔者针对非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在应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方面的一些思路。应对措施包括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培养跨文化意识,并且要做到把知识和意识融入实际交流中。本文根据作者在泰国的实习经验,分析了中泰文化的差异,并在教学实例中找出了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参考权威著作、期刊和其他观点,进行案例研究。从教师的角度为在泰国从事教学的汉语教师们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办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带给即将赴泰的汉语教师一些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