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生虫病是危害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伊维菌素作为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抗寄生虫药,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伊维菌素在许多国家已被制成多种制剂用于防治动物的体内外寄生虫疾病。如美国的伊沃梅克,德国的拜梅克,法国的采互梅克,俄罗斯有伊维梅克等。我国有伊维菌素注射剂、片剂、胶囊剂、粉剂、口服液、软膏、搽剂等。这些不同的制剂可以分为普通制剂和缓释/控释制剂。普通制剂主要有伊维菌素预混剂、片剂、糊剂、胶囊、口服液、气雾剂、普通型的注射剂、透皮制剂等;缓释/控释制剂主要有缓释/控释口服和注射制剂、伊维菌素亚微乳制剂、伊维菌素纳米乳注射液等。1981年伊维菌素第一次上市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发现伊维菌素的抗药性虫株。现在,其耐药性是临床用药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是药物的频繁使用和长期亚剂量用药。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发现了抗药性虫株,我国亦有报道,伊维菌素注射液对消化道线虫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与过去相比均有所降低,原因可能是临床对伊维菌素的长期滥用,使寄生虫对之产生了不同程度耐药性。解决的方法之一是研制新药,传统伊维菌素制剂需多次重复给药才能达到治疗目的,造成劳动成本增加,而且容易引起耐药性。对一种新型药物原粉的研发不仅投入大,而且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药物的作用效果不仅与药物本身有密切关系,而且与药物剂型亦有十分重要的联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用一些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制备出新型纳米药物制剂。尤其是纳米缓释制剂的研究更是成为研究热点。药物控释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集合了材料学、药学和生物工程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新领域,包括口服疫苗靶向控制释放体系、高分子载体药物及多肽或蛋白质药物的高分子释放系统等。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引起了许多科研人员的兴趣。纳米SiO2含有活性硅羟基,可利用其弹性、吸附性等制成各种药物载体,这对纳米SiO2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无机纳米SiO2复合材料无毒,是作为药物载体的理想选择,其粒径小,表面能大,可在体内黏膜、角膜等处长时间停留,这样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SiO2基材料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在人体中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在身体中可以降解为Si(OH)4,最后由肾脏排出体外。但是MSN在动物体内的生物降解性以及长时间生物相容性还没有深入的研究,有报道显示,硅胶(主要成分为SiO2纳米粒)植入动物体内后,在长达42d的时间内没有显示出毒副作用,该研究认为,MSN生物相容性好,可用作药物载体。也有报道称,MSNs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表现为可能导致细胞脂质层破裂,细胞内钙稳定失衡,引起依赖于钙离子浓度的核酸内切酶活化,使得细胞凋亡。1为制备出伊维菌素-二氧化硅纳米载药颗粒,以亲水性的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在水溶液负载伊维菌素进而获得不同载药量的纳米粒并考察载体对药物的吸附和缓释情况。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药物负载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载药颗粒形状和粒径、热重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载药颗粒实际载药量、缓释透析试验测定其缓释率。结果:药物均已成功地被负载在亲水性的纳米二氧化硅载体上,在负载过程中药物未分解且载药量可控;透射电镜观察具有良好的球形形貌,大小较为均匀。颗粒直径最小为30nm,最大为50nm,平均粒径的大小在40nm左右,有团聚现象;热重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的实际载药量分别为55.46%和56.32%,与60%的理论载药量接近;累积缓释率随着载药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均小于原药的释放率,90h后较大载药量的药物颗粒缓释现象较为明显。结论:与伊维菌素原药快速而短暂的释放相比,伊维菌素-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药物释放缓慢而长效,本研究研制的伊维菌素-二氧化硅纳米缓释颗粒的可控释放是可行的,且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是一种有望用于临床的新制剂。2为建立伊维菌素在羊血浆中的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中的伊维菌素含量进行测定,检测条件:Agilent1200HPLC;色谱柱为XDB-C18(4.6×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0.5:0.05(v/v),柱温30℃,检测波长:254nm,进样量:20μL。结果:药血样品溶液及标准溶液的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和0.9994,线性范围在0.025-5μg/mL内,线性关系符合要求,回收率为93.4%,符合要求。最低检测限为0.005μg/mL。结论:提取纯化血液的方法操作简单,经液相色谱检测后的结果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