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和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意识和民族内涵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由于自然、历史、人为及其他原因,部分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加之保护不利,有的甚至已经濒危,面临失传的危险局面。中国于2011年制定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为非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文章以甘肃省非遗传承保护的现状与问题为切入点,从法律角度展开分析论述。文章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述,首先介绍了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非遗公约》)里面对非遗概念的表述,其次分析了其他学者在非遗领域内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了解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方向和视角。第二章分析了甘肃省非遗传承保护的现状,对甘肃省非遗的数量现状、分布现状和传承保护现状作了系统的归纳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甘肃省非遗作了定性和定量的深入探讨,以表格、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现,更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第三章以兰州刻葫芦非遗传承人陈兵女士的访谈内容为基础,深入分析了甘肃省非遗传承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不到位、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传承人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第四章主要针对第三章甘肃省非遗传承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甘肃省非遗更好的传承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