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分工与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dj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末期以来,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扫除了生产要素和产品跨国流动的障碍,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全球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使产品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重构,对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格局、形态以及分工关系均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既有机遇,又存在挑战。一方面,参与外部分工的过程在使城市化过程获得重要动力源的同时,也使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对发达经济体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依附性,由此带来城市化过程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内部分工的整合性和调控过程对城市化的空间格局施加重要作用,并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当前地域分工演进的基本特征、对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本文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初步构建了“经济全球化——新的地域分工——新的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分析框架;在其基础上,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对全球化背景下新地域分工的格局特征及其空间过程、新的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脉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地域分工演进对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机制,总结了一般机理和相关模式。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绪论、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一章绪论部分对研究范畴和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的研究视角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从全球化研究、新地域分工研究、新城市化空间格局、城市与区域研究框架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把握了国内外的进展概况。在前两章的基础上,第三章提出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首先,描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地域分工演进的主要维度,即从尺度、形态和关系三方面掌握地域分工演进的动态;其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尺度水平概览了当前出现的新的城市化空间形式,包括巨型区域、多中心都市区和边缘城市等,并介绍了其相关研究进展;第三,在新地域分工与新的城市化空间格局间建立因果联系,初步探讨了地域分工演进对城市化空间格局形成的影响与机制,以构成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二部分是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案例,探讨新地域分工、新城市化空间格局以及二者间的作用机制与模式。第四章对全球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域分工在三个维度上的格局特征与空间演化过程进行研究。首先,确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域范围,即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行政地域范围。其次,利用对外出口数据表征了长江三角洲参与全球分工的态势,利用区域产品盈余指数表达长江三角洲内部地域间分工的变动过程。总体上看,长江三角洲“去地域化”的尺度重组战略非常明显。地域化的程度在苏南、浙东北和上海等区域变得越来越低,使这种尺度结构并不稳定。另一方面,研究区域内部去地域化程度的趋向于均衡和地域化程度的差异性表现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出尺度重组的独特过程。第三,以汽车产业为例对产品内地域分工进行实证研究。先是把汽车产业链划分为研发设计、一般零部件制造、总成与分总成、整车制造与改装、品牌营销与管理等5个生产区段;然后,将各生产区段在各地区的生产产值汇入地图,据此概括研究区域产品内地域分工的特点。长江三角洲的实证表明,从对20世纪末期到现在,地域分工的形态和内容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新变化,低区段生产单元的空间布局更加分散,且扩散的方向主要表现为近域扩散,温台地区和杭绍地区的体现较为明显。第四,采用协整性检验、Grange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对发展中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不平等分工产生的后果进行定量分析,主要验证了不平等分工中形成的区域发展脆弱性后果、结构锁定后果和生产环境后果。计量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和第二产业发展对对外出口已经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且表现为长期均衡和单向的因果关系;区域在低区段的分工通过不同的传导路径导致了其进入“比较优势陷阱”;研究区域的对外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污染物排放的增加。第五章在不同尺度上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的城市化空间格局。首先,借鉴国外Mega-Region的基本思路和理念,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实证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向外围扩散、并因此而产生地域间密切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依赖关系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了Mega-Region的边界界定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边界的变化过程和各个时期的格局特征。其次,以上海都市区为例,构造了都市区发展的多中心指数,综合运用统计指标对上海都市区的人口和就业的多中心程度进行刻画。研究认为,上海都市区的多中心程度不断提高,归因于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嘉定等地的迅速发展。而后,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和边缘城市为例,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微观格局的发展特征。辨别了上海市周边的边缘城市,而后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梳理了其发展和成长的脉络,描述了这一边缘城市规模性、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基本特点。针对地域分工和城市化空间格局的机理与模式,第六章进行了总结。本文认为,新的地域分工形态使大城市周边的新城获得发展机会,得到快速成长;地域分工的多尺度叠加则使多中心的都市区成为一个稳定的空间结构,也使巨型城市通过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化得到实现;而在区域尺度分工、区域之间密集联系和区域关系演变的基础上,大尺度的城市化空间形态最终形成。这一过程的发展依赖于外围驱动要素和核心驱动要素对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变一般过程的影响。最后,总结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空间格局形成过程的一般模式。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炼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对今后研究做出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构建了“经济全球化——新地域分工——新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分析框架,提供一个当代中国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的可行思路:(2)对全球化背景下地域分工的产品内形式进行了实证研究,且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论;(3)对Mega-Region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其界定方法和发展特征。
其他文献
食品安全信息不仅是国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的依据,也是消费者购买质量安全可靠食品的重要依据。然而,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和其公共物品属性使得食品安全信息存在供需矛盾
本文主要从东营市河口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入手,对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发展意见,旨在加快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芋头叶柄发酵蔬菜是以新鲜芋头叶柄为原料,经洗净、整理、切分、热烫等处理后加盐发酵后熟而成的一种特色发酵蔬菜制品。由于芋头茎秆中含有麻口物质,对口腔和舌头具有强烈的
由于公众对“科普”的片面理解,戴有“天之骄子”光环的大学生们却成了隐形的科普弱势群体,大学校园成了科普的“盲区”。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农业生态环境异常变化,导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生产安全。为了不断提高农作物病虫灾害的防控能力,达到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我国政府高度的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2011年完成了2.74万亿元的工业增加值。但是,由于
随着锂离子电池研究的发展,高镍系正极材料LiNi)1-x-y CoxAlyO2得到了极大的关注,LiNi1-x-yCoxAlyO2材料被认为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这类材料中,最
目的:通过MSU致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采用我院已故武医专家郑怀贤教授的临床经验方郑氏新伤药加味外敷治疗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探讨该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消炎止痛作用
贾森·里德认为《宣言》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是目的论的,但是贾森.里德对《宣言》的解读是一个误读。《宣言》通过阶级集体这个主体性因素说明具体的所有制的变革来阐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网络型创业企业家开始带领各个行业走向生机与繁荣,针对社会网络型创业企业家的人格特点和需求层次,采用柔性激励的方式更能激发其创造性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