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说,尤其是在双语作家创作的小说中,杂合是一种普遍现象。杂合因素的翻译,尤其是带有杂合因素的小说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旨在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英文小说中杂合因素的翻译进行探讨。 对话理论常被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但很少被运用到文学翻译领域。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将该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但目前相关论文数量尚少,这一研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同时,也没有学者将该理论运用到杂合小说的翻译研究中。在西方,许多学者通过多种方式探讨了该现象的翻译。而在中国,虽然有一些学者在其翻译研究中顺便提到了杂合现象的翻译,但对这一现象的专门研究尚显不足。 通过研究,本文作者发现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指导杂合英语小说的翻译。巴赫金提出的杂语概念是杂合的进一步深化。复调理论向译者阐明了小说中不同声音的存在。主张不同语言之间进行平等交流的狂欢理论,鼓励译者使用不同翻译理论为指导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而并不仅局限于使用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译者具有双重身份,即原作的读者和译作的作者。翻译过程可被看做是作者和读者的对话过程,即原作者和译者的对话(读者)以及译者(作者)和目标读者的对话。译者的双重身份要求译者和原作者以及目标读者充分对话,以弄清原作者使用杂合的意图,并预测目标读者对杂合的接受能力,然后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以使译作更好的反映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满足目标读者的期望。 《拯救溺水之鱼》(本文作者译)是谭恩美2005年的力作。该书描述了一队美国游客在中国和缅甸的冒险经历。正如该作者的其他作品,该书带有明显的语言及文化杂合的特点。从已有的评论来看,由蔡骏翻译的中译本未能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该中译本失败的部分原因在于译者忽视了对话理论,没有和原作者以及中国读者成功对话。通过对译作中语言及文化杂合现象翻译的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对话理论可以很好的解决杂合文本的翻译问题,使译者与原作者以及目标读者充分对话,并在翻译时采用多种恰当的翻译策略。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关于对话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以及杂合现象翻译的文献综述;第二章介绍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第三章阐述了对话理论对杂合现象翻译的指导性;第四章分析了《拯救溺水之鱼》译本中的语言和文化杂合现象的翻译;最后是结论,该部分既阐明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又分析了该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