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和回顾性临床调查,研究恶性肠梗阻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初步分析其证型与手术、化疗、梗阻部位、肿瘤转移情况的相关性,为其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出恶性肠梗阻常见中医证型及症状,结合现有的诊断标准制定证候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中医证候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找出恶性肠梗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分析证型与年龄、性别、化疗、手术、梗阻部位及肿瘤转移情况的相关性。结果:文献研究,统计出最常见的证型依次是湿热蕴结型、气血两虚型、脾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瘀毒内结型、气阴两虚型。临床研究,收集病例90例,男52人,女38人。发病年龄在50岁之后明显升高,发病相关因素主要是饮食因素,梗阻部位以结肠较多见。临床证型统计为:脾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蕴结型、气血两虚型、脾胃虚弱型、瘀毒内结型,其他证型较少见。恶性肠梗阻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与手术、化疗、梗阻部位、肿瘤转移情况有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文献及临床研究,恶性肠梗阻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蕴结型、气血两虚型、脾胃虚弱型、瘀毒内结型。中医证型与患者手术与否、化疗与否及梗阻部位、转移情况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恶性肠梗阻的发病是正虚和邪实共同作用导致的,脏腑亏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恶性肠梗阻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其证型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