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三部作品《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1961)、《抵达之谜》(1987)以及《世间之路》(1994)中的风景描写作为切入点,并结合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具体分析文本中相关自然人文景观或环境所反映的殖民事实以及后殖民现状,解读殖民活动对于殖民地自然和人文生态的影响。风景作为殖民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在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重述殖民历史以及再现殖民事实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奈保尔作品中风景描写的后殖民生态批评解读,论文旨在进一步挖掘奈保尔作品的社会及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奈保尔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提供一些创新思路,充实奈保尔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通过对这三部作品中风景描写的梳理总结以及写作模式的对比,发掘奈保尔作品风景描写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趋势,探究作品中风景表现出的殖民事实以及其在后殖民生态批评语境下的表现和应用,得出风景是殖民活动的见证者以及参与者的结论,以期望为奈保尔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为求结构平衡,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主体共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针对一部作品中的风景描写进行后殖民生态批评解读。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风景描写在奈保尔作品中的体现以及作用,分析将风景描写与后殖民生态批评结合研究的可行性;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讨论《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特内尼达的风景描写,并结合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探讨殖民历史与风景的关系,殖民活动与风景的关系,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以及风景的动态化变化与殖民进程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抵达之谜》中的英国与特内尼达风景描写的切换,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风景与身份认同的关系,以及种族歧视与物种歧视的关系;第三部分涉及《世间之路》中世界范围内不同风景的探究,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展现殖民地风景及其历史,并从殖民活动的暴力性以及后殖民旅游业等方面展现殖民活动对生态的影响;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归纳奈保尔作品中风景写作模式的规律,及其与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结合研究的创新性,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提出试探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