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特征。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并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本实验研究罗格列酮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1.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空白对照组(对照组)B、模型对照组(模型组) C、罗格列酮治疗组(治疗组),A组予生理盐水灌胃,B、C组制备成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模型(牛血清白蛋白隔日40mg灌胃;40%四氯化碳1ml/kg每周2次灌胃;实验第一天,弗氏完全佐剂0.2ml皮下注射,实验第八天,弗氏不完全佐剂0.2ml皮下注射。)。
2.模型制备成功后,治疗组大鼠予罗格列酮灌胃,模型组及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
3.各组分别在罗格列酮开始治疗后12周测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
4.罗格列酮治疗12周时处死大鼠,取大鼠肾脏检测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情况(光镜、PAS染色)。
5.检测各组大鼠肾脏TGF-β1,α-SMA表达水平。
结果
1.尿红细胞检测结果分析(单位个/HP)
对照组尿红细胞排泄在实验期间正常;模型组大鼠均出现血尿,并持续整个实验过程,其中三只大鼠出现肉眼血尿;治疗组大鼠均出现血尿,其中有2只大鼠出现肉眼血尿,经罗格列酮治疗后,所有大鼠尿红细胞均减少,肉眼血尿消失。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结果分析(单位mg)
治疗前治疗组(均值141.76)、模型组(均值137.34)、对照组(均值9.05),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两两之间q检验,模型组与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与其余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均值92.41)、模型组(均值143.44)、对照组(均值9.25),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两两之间q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同组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肾小球PAS染色灰度值结果分析(单位灰度值)
治疗组(均值54.48)、模型组(均值95.99)、对照组(均值40.70),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两两之间q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TGF-β1表达水平分析
治疗组(均值0.51)、模型组(均值1.53)、对照组(均值0.01),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两两之间q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5.α-SMA表达水平分析
治疗组(均值0.31)、模型组(均值1.17)、对照组(均值0.16),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两两之间q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6.血清白蛋白检测结果分析(单位g/L)
治疗组(均值26.5)、模型组(均值18.4)、对照组(均值34.8),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两两之间q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排泄、TGF-β1表达、α-SMA表达水平及肾小球PAS染色灰度值都明显减少,血浆白蛋白在治疗组较模型组升高,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罗格列酮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及其下游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