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城区的原型是历史城市空间要素的布局关系与组合状态,有着固定的结构特征与形式常数,是潜藏于历史演化当中“不变”的内在逻辑与秩序规则。具有高度抽象、集体意象与经久存在三个特点,结合相关研究,本文将古代城池由“历史中心、历史边界、历史轴街与历史标志”共同组成的制度空间格局界定为历史城区原型的具体空间图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每一个历史城区几乎都曾有自己的“原型”,它在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始终具有“在场性”,是在整体层面认识历史城区空间特色的线索,也引导保护与建设的依据。论文以历史城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城市历史环境破碎化、模糊化的普遍现象,以原型研究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历史城区的空间原型、演化机制与遗存类型。并以荆门历史城区为典型案例,详细阐释了历史城区的原型识别路径、遗存状态评估与整体建构策略,为当前名城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借鉴。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空间原型”。在整体层面,分析了古代城池的范式、实际城池的营建以及城池空间的变迁,认识从先验式“概念原型”的生成到历史城区具体的“空间原型”再到今天所谓的“历史城区”三者之间的演化过程与内在关联。第二部分是“遗存类型”。从历史回到当下,对比分析了空间原型的“历史状态”与“当下状态”,将我国历史城区的遗存类型概括为:整体型遗存、边界型遗存、结构型遗存、地段型遗存与要素型遗存五种类型,进而反思当前“文物”语境下历史城区的保护问题与困境。第三部分是“识别路径”。以荆门历史城区为典型案例,提出了历史城区原型的三种识别路径:基于历史文本的要素转译识别、基于演化机制的格局关联识别与基于居民感知的古城意象识别。第四部分是“状态评估”。在荆门历史城区原型识别的基础之上,选取历史要素的清晰度、历史格局的完整度与历史城区的建构潜力三个准则构建了历史城区遗存状态的评估方法。第五部分是“建构策略”。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以荆门历史城区为例,分别从格局、地块与要素三个层面,提出历史城区的整体建构策略:节点整合与线路串接相结合的格局重塑、街区保护与片区修补相结合的地段聚合、类别拓展与推陈出新相结合的要素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