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整合理论作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果,是一种心理空间理论,对许多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认知理据。该理论建立在动态的概念、时间、空间的基础上,指出概念整合不是物质形式的操作,而是心智的加工,心理空间中的信息通过组合、完善与扩展生成新的结构,从而实现理解。翻译的认知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四空间交互作用的概念整合过程,其中涉及到两个阶段:首先是译者对源文的整合阶段(即译者对源文的理解阶段),在此阶段中,译者在脑海中构建出源文的概念框架;其次是译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对译文的整合阶段(即译文产生阶段),在此阶段中,译者将解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表征用译入语重构出来从而实现翻译过程。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而意象则是唐诗的灵魂。翻译中,意象的理解与传递是解读唐诗、再现其神韵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首唐诗的英译过程就是该诗中意象在英语中重组和再现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语言形式的转换,文化语境也发生了变化,原诗歌意象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淀的文化语境中再现,而这一再现将受到译者认知能力的制约,但这也为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析唐诗英译中“月”的意象再现提供了一个可行性前提。另外,由于概念整合理论亦基于心理学、哲学及神经学等学科,因而其对于跨学科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论文采选典型、丰富的唐代月光诗作为语料,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解析这些译作中“月”的意象再现,旨在运用这一理论阐释唐诗中月意象意义建构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力证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可以诠释月之意象在诗人及读者心中触发的心理运作机制,从而为唐诗英译中的意象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向。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多样化,第一章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而第三、四、五、六章主要采取实例分析法与图示法,通过分析译本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对唐诗意象再现具备强大的阐释力。结语部分主要采取理论分析法得出结论,即翻译是体验主义的、互动的、动态的、创造性的。本论文由八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原因、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及独创性。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简要介绍了概念整合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以及唐诗英译的历史与现状。第三部分为概念整合理论的系统介绍,阐释了该理论的定义、空间运作机制、概念整合网络类型及其基本形式、关系与压缩、诗歌整合形式、概念整合与翻译认知及实践的联系。第四、五、六、七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第四部分从边塞角度入手,选取了《出塞》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的镜像网络解析这两首唐诗英译版中月之意象的再现。第五部分着眼于时间维度,分别采用双域网络及镜像网络解析《春江花月夜》的第十三、十四句及《把酒问月》的第十一、十二句中月意象的再现。第六部分分别从截搭型整合与简单网络两个侧面解析《枫桥夜泊》的前两句及《月夜忆舍弟》的第四句中月之思乡意象的再现。第七部分则聚焦于情爱层面,应用单域网络解析《月夜》的前两句及《春江花月夜》的第二十五、二十六句中月的意象再现。这四章的系统分析充分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于唐诗英译中月之意象的意义建构具有强大的阐释力。第八部分为结论,指出了本研究的发现、局限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