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效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实现了“雁阵式齐飞”的发展态势。在开放条件下,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以代工方式参与了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中,这些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形成了企业集群。相对比,长三角地区却没有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出现了中小企业集群对企业集团的替代现象。基于对上述现象的思考,本文对于企业集群和企业集团等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讨论企业组织的模式选择问题。由于长三角企业集群数目庞大,涉及到众多行业,为了深入研究中小企业集群对企业集团的替代现象,本文选取了15个制造业重点行业为研究对象,从而使研究更加具体深入。本文以长三角地区15个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数学模型,利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和规模差异系数将不同的行业进行分类,并考察这些行业在长三角地区的集聚效益。除了分行业考察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外,还选用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成本费用率指标来说明不同地区的集聚程度与集聚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特征决定了企业是形成企业集团还是企业集群。像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绝对集中度高、规模差异系数大,应该走企业集团的发展模式;而像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些集中度低,规模差异系数小的行业应该走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然而,通过对不同的制造业企业集聚效应的考察,发现在长三角区域内本应当走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医药制造业并没有显示出集聚效应,很难说企业获得了集聚的好处,仅仅形成了在地理意义上的扎堆。因此,这类企业如果不能转变发展思路,很难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存活。2008年的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长三角中小企业集群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后金融危机时代,长三角地区某些制造业行业需要大型企业集团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替代,同时,长三角地区的企业集群也应该转变发展思路,逐步从依靠成本领先向产品、技术领先上转变,增强集聚区集聚效益,培育集聚区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