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药止晕颗粒与西药盐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两药以及联合用药对于三焦郁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分析总结残余头晕症状的有效治疗策略。
方法:选取2018年06月-2019年01月期间就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经仪器复位后遗留残余头晕、中医辨证为“三焦郁阻证”的120例门诊患者。根据中药止晕颗粒、西药敏使朗用或者不用,采用2×2析因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30例:A中药加西药组,同时服用止晕颗粒和倍他司汀片;B中药组,服用止晕颗粒,2次/日;C西药组,口服倍他司汀片,12mg,3次/日;D安慰剂组(两药均不用,用安慰剂),2次/日;每组疗程20天。通过应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评分(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和中医证候评分表对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0天、20天分别进行积分评定,比较各组组间与组内积分的变化以评价其疗效。并随访1月后复发率。
结果:
(1)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干预效应:治疗后10天、20天,中药与西药在DHI总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上均有交互作用,两药联合优于单独用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各组间及组内对于DH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指标在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均有交互作用。
(3)各组组内多重比较:随着时间递推,A、B两组的DH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情绪评分上治疗后10天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0天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对于其他各指标的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D组在情绪评分上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其他各指标的评分治疗后10天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0天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各组组间多重比较:对于DHI总分、DHI功能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不同干预时间下,各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显著次序为A组>B组>C组>D组。对于DHI躯体评分,不同时间干预下,A组优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B与C组疗效相当,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DHI情绪评分,A组与B组、C与的D组疗效相当,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显著次序为A组=B组>C组=D组。
(5)最终有效率:A与B有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余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显著次序为A组=B组>C组>D组。
(6)复发率比较:治疗后1月四组间复发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止晕颗粒治疗三焦郁阻型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优于敏使朗,且两药有交互作用,合用效果最佳,优于单一用药,且均优于安慰剂组。
(2)残余头晕患者情绪障碍明显,止晕颗粒对于情绪的改善优于敏使朗和安慰剂组。
(3)止晕颗粒与敏使朗单一用药以及两者合用对于BPPV复位后1月的复发率相比无明显差别。
方法:选取2018年06月-2019年01月期间就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经仪器复位后遗留残余头晕、中医辨证为“三焦郁阻证”的120例门诊患者。根据中药止晕颗粒、西药敏使朗用或者不用,采用2×2析因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30例:A中药加西药组,同时服用止晕颗粒和倍他司汀片;B中药组,服用止晕颗粒,2次/日;C西药组,口服倍他司汀片,12mg,3次/日;D安慰剂组(两药均不用,用安慰剂),2次/日;每组疗程20天。通过应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评分(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和中医证候评分表对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0天、20天分别进行积分评定,比较各组组间与组内积分的变化以评价其疗效。并随访1月后复发率。
结果:
(1)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干预效应:治疗后10天、20天,中药与西药在DHI总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上均有交互作用,两药联合优于单独用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各组间及组内对于DH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指标在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均有交互作用。
(3)各组组内多重比较:随着时间递推,A、B两组的DH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情绪评分上治疗后10天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0天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对于其他各指标的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D组在情绪评分上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其他各指标的评分治疗后10天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0天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各组组间多重比较:对于DHI总分、DHI功能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不同干预时间下,各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显著次序为A组>B组>C组>D组。对于DHI躯体评分,不同时间干预下,A组优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B与C组疗效相当,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DHI情绪评分,A组与B组、C与的D组疗效相当,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显著次序为A组=B组>C组=D组。
(5)最终有效率:A与B有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余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显著次序为A组=B组>C组>D组。
(6)复发率比较:治疗后1月四组间复发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止晕颗粒治疗三焦郁阻型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优于敏使朗,且两药有交互作用,合用效果最佳,优于单一用药,且均优于安慰剂组。
(2)残余头晕患者情绪障碍明显,止晕颗粒对于情绪的改善优于敏使朗和安慰剂组。
(3)止晕颗粒与敏使朗单一用药以及两者合用对于BPPV复位后1月的复发率相比无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