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M人群HIV感染者原穴红外温度与CD4+及HIV相关性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ngcj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HIV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导致机体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引起全身性多发性疾病的免疫系统传染性疾病。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正逐渐成为HIV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MSM人群对HIV传染途径的认知不足,其正在成为AIDS病人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总结前期研究中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索特定疾病的脏腑经络变化特点,通过观察MSM人群HIV感染者分布在四肢远端的十二原穴红外温度变化的比较研究。探索原穴反映AIDS病症的特异性,为AIDS脏腑经络辩证提供实验证据。针对十二原穴穴位敏化特征与机体相关生物医学指标(CD4+及HIV复制量)的内在联系分析,探讨十二原穴红外温度变化与AIDS病症的内在相关性。论述十二原穴相关理论指导临床应用的科学性。
  材料(对象)与方法:疾病组:试验对象委托NGO组织(沈阳市爱的援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行受试者先期募集,选取在试验开始时间(起始于2017年5月1日)之前一年内检查发现并确诊的MSM人群中艾滋病期患者42例。由实验人员在保证受试者隐私的前提下一对一收集受试者基本信息(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依据受试者是否已接受艾滋病阻断药物治疗,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其中治疗组25例,平均年龄在36±15.1,未治疗组17例,平均年龄35±17.8。诊断标准:依据2018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及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的艾滋病期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MSM人群的男性;②年龄≥18岁,≤60岁;③符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HIV感染诊断标准;④无发热、皮肤感染者;⑤本人意志清晰,自愿参加临床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⑥未同时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排除标准:①女性;②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60周岁以上;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肺、肾、造血等系统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药物中毒、酗酒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无法理解、遵照试验指示者;⑤临床资料不全者。剔除失访受试者后,最终治疗中HIV感染者组收入20例,未治疗HIV感染者组收入14例。健康对照组:选取健康志愿者25例,常规体检中排除HIV病毒感染。纳入标准:①排除现阶段患有疾病者;②年龄18-60岁,男性;③无发热、皮肤感染者。受试者权益保护:每位参加试验的受试者均要求明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红外热成像拍摄方法:使用ATIR-M301医用红外热成像仪(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提供)。保持测试环境室温25℃、湿度30%,关闭门窗(防止空气对流影响室内温度)。受试者宽衣解带,静止休息15分钟之后。取站立位,面向镜头,双上肢外展30-45°,掌心向前,五指伸直,拍摄正面上身图1张;转身背向镜头,拍摄背面上半身图1张;,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左脚伸向左侧,右脚向前,拍摄下半身左内侧图1张;转向,右脚伸向右侧,左脚向前,拍摄下半身右内侧图1张。
  经穴红外温度检测方法:参照正常人体形态学设置体表红外测量区域,以覆盖双侧十二经脉原穴所在位置为原则,依据“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中的相关定位标准以及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计量局颁布的经穴标准方案中经穴图,确认原穴定位。原穴穴位点测温采用实验仪器自带的计算机分析软件,在红外成像分析系统中设定温宽为12.8,设置为自动工作状态下,采用点测温方法检测双侧测温点和左右腋下体表红外温度,计算每个测温点的相对温度(=穴位温度/同侧腋下温度)。
  通过同名原穴相对温度分组对照研究,探讨艾滋病患者十二原穴体表红外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十二原穴红外温度与CD4+计数、HIV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探讨艾滋病患者十二原穴体表红外温度反映病症效应的科学性,为论证十二原穴相关的针灸理论的科学性提供实验依据。
  结果:
  1.未治疗组左侧京骨穴与双侧太溪穴相对红外温度低于健康对照组,配对检验,P<0.05;健康对照组与治疗组组间对比中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前后二阴是MSM人群病毒侵入的主要途径,也是病毒(病气)积聚的主要部位。从原穴与十二经脉和五载六腑的特殊关系而言,依据足太阳经别循行“别入肛中”的经络理论和中医学“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的脏腑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研究现象。
  2.治疗组双侧太白穴相对红外温度高于未治疗组,配对检验,P<0.05;其余各穴位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是导致其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本次试验观察到的的脾经原穴抗病毒治疗后温度明显回升的现象,与目前有关中医脾的功能与人体免疫机能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吻合。
  3.疾病组原穴相对红外温度与血清中CD4+T淋巴细胞含量相关性分析
  左侧合谷穴与双侧阳池穴相对红外温度与血清中CD4+T淋巴细胞含量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P<0.05,其余各穴位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淋巴细胞含量是HIV感染者诊疗过程中用于判断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阳池穴红外温度与CD4+T淋巴细胞含量正相关的研究发现能够论证三焦作为人体元气运行通道的科学性;合谷穴红外温度与CD4+T淋巴细胞含量正相关的研究发现与目前国内公认的针刺合谷穴具有提高免疫力的研究成果相吻合。
  4.十二原穴相对红外温度与血清中HIV病毒复制量相关性分析
  疾病组左侧神门穴、右侧合谷穴与双侧阳池穴、腕骨穴、京骨穴、丘墟穴、太白穴、太溪穴相对红外温度与血清中HIV病毒复制量呈负相关性,结果呈现统计学差异性(P<0.05),其余各穴位与血清中HIV病毒复制量相关性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该研究发现提示,运用十二原穴的理论探究HIV感染后人体病理变化的多元性,具有应用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结论:
  1.MSM人群艾滋病期患者十二原穴中,膀胱经、肾经与脾经原穴(京骨、太溪、太白)的红外温度具有反映病症的效应,这种多个脏腑经络相关原穴的联合效应,符合HIV感染者发病规律。体现了十二原穴反映病症效应及相关理论的科学性。
  2.归属于不同脏腑经络的十二原穴,红外温度变化与CD4T淋巴细胞及HIV定量相关性的差异性表现,体现了“十二原各有所出”理论的科学性和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先进性。
  3.运用十二原穴指导中医外治法干预HIV感染者诊治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对崔应珉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门诊病例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崔应珉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广泛阅览古籍和现代文献,从理论方面深化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145例,运用MicrosoftExcel建立围绝经期综合征原始数据库,采用二次录入审核,通过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出崔应珉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  结果  1.一般
目的:  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筛选出相应的药物浓度,确立合适的健脾和胃法代表方六君子汤与顺铂联合用药方案,并观察其对EC9706细胞糖酵解速率及线粒体呼吸能力的影响及相关蛋白P-AMPK、AMPK、P-mTOR、mTOR蛋白表达的调控,基于AMPK/mTOR信号通路探讨六君子汤增强EC9706细胞增强化疗药顺铂的疗效机理,为健脾和胃法在对食管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1.采用MTT比色法分
学位
研究目的  观察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十二指肠NOS(nNOS、iNOS、eNOS)和Occludin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以期探讨NOS(nNOS、iNOS、eNOS)是否通过影响Occludin表达水平从而影响肠道紧密连接,进而影响肠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并探讨逍遥散对此的调节作用。  研究方法 
目的:  从《金匮要略》157方中(原书共205首方,其中4首只列方名未载药物,除去与《伤寒论》重复方剂,共157首),筛选抑制人食管癌(EC9706、Eca109、EC-1、TE-1)四种细胞活性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方剂。研究并讨论这些方剂对人食管癌(EC9706、Eca109、EC-1、TE-1)四种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探求中医药方剂治疗食管癌的作用机理,一方面为中医临床治疗食管癌提供实验依据
学位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患者一般情况、症状、体征等信息的临床调查,提取病位、病性证素,分析证素的特点及其组合规律,为临床食管癌辨证分型的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集符合诊断的食管癌患者173例(未经手术、放疗、化疗的患者),在《证候调查表》上详细记录一般情况、症状、体征等信息,参考朱文锋教授主编的《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素量表”提取相关证素,录入excel表格,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食
学位
目的:调查Ⅲ-Ⅳ期胃癌患者病历,回顾性分析影响Ⅲ-Ⅳ期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Ⅲ-Ⅳ期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方法:搜集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就诊于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消化内科的Ⅲ-Ⅳ期胃癌患者住院病历,回访患者生存情况,最终纳入236例Ⅲ期、210例Ⅳ胃癌患者病历。根据临床治疗中有无中药干预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Ⅲ期胃癌
学位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方对缺氧-葡萄糖剥夺(OGD)诱导H9c2细胞自噬的干预作用,探讨其调控自噬对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方法:  1制备OGD诱导的H9c2细胞自噬模型,确定模型成立的干预条件。  2各实验对照组(等体积完全培养基)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雷帕霉素组和温阳益气方组分别在给予含药培养基干预24h后,与模型组一样更换为等体积无血清无糖培养基,移至缺氧培养箱中培养6h。  3CCK-8分析
学位
目的:通过设置对照(人工周期疗法),从FSH、FSH/LH、E2、AMH的水平、临床妊娠率、中医证候等临床指标进行客观分析,观察二紫方治疗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二紫方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筛选符合要求的肾虚型DOR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二紫方)37例和对照组(人工周期)37例。治疗组从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二紫方,对照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导师自拟方-理脾消积汤治疗慢性胃炎伴胃息肉(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导师诊治该病的理、法、方、药的特点,为治疗慢性胃炎伴胃息肉(脾虚证)提供临床依据和新的诊疗思路。  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6例,患者所服方剂均为导师在理脾消积汤基础上,经辨证加减而成的中药煎剂,日1剂,早、午饭后2小时温服,疗程3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胃镜下息肉最
学位
研究目的:观察健脾化浊醒脑方治疗湿阻中焦,清阳不升型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证属湿阻中焦、清阳不升的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收集每个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婚姻状况等)、病史资料及各项生化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