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债券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而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参与者而言,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是企业债券市场上的主要风险,作为市场监管主体,政府为了控制企业债券市场的这两类风险,对企业债券市场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度变迁政府主导型的国家来说,制度方面的瓶颈是中国公司债券市场滞后的根本原因。这种事实不但限制着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并且有可能对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所有企业债券监管规制中,“利率管制”与“发行主体偏好”正是市场监管的两大特征,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两个监管特征的视角展开对企业债券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探求两类监管特征条件下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具体表现与特征。首先,对市场监管的两个最明显的制度瓶颈特征“利率管制”与“发行主体偏好”进行归纳与分析,分别从两个特征入手,给出了对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实证研究的七个总体假设。主要涉及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趋势特征、市场风险的行业差异与国债相似性、不同行业与所有制发行主体的信用风险差异几个方面。提出假设之后,针对实证研究方法对风险度量的理论基础作了有针对的介绍与评述。实证研究分为四部分,前两部分主要研究市场风险,后两部分主要研究信用风险。实证研究的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利率管制特征下的市场风险长期趋势特征,与发行主体偏好特征下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是否具有类似国债的属性特征。首先采用模型GARCH模型估计动态VaR序列对我国企业债券的宏观与微观市场风险作了全面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利率管制下的企业债券市场风险具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性;企业债券的市场风险与行业特征本身无关;市场监管对发行主体的偏好确实造成了企业债券与国债的市场风险表现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绝对数量上接近。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利率管制特征下各类重大事件对市场风险的影响效应。首先,采用改进后的事件分析方法进行不同事件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债券市场风险受到来自于基准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事件的影响显著的超过其他事件,主要体现在事件发生窗口期间的平均超额收益的显著性,事件窗口前后期VaR序列差异的显著性,事件窗口前后期VaR序列均值变化的幅度三方面,两率调整事件均超过其他事件。实证研究的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利率管制特征下信用价差的趋势特征,与发行主体偏好条件下不同行业的发行主体信用风险差异两方面。首先对非上市公司发行主体样本债券的信用价差进行趋势与期限结构研究,同时对信用价差进行多元因素分析;其次通过改进参数估计方法后的KMV模型对上市公司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违约概率研究了不同行业发行主体的违约风险,并且同时采用行业发行主体的个体违约概率与发行主体间的联合违约概率分析行业信用风险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利率管制条件下,信用价差的趋势与基准利率调整呈明显的反向关系,信用价差的期限结构并非随期限单调递增;以个体违约概率和以组合违约概率表征的行业风险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两者均显示信用风险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而发行主体的规模特征并未造成显著的信用风险差异。实证研究的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发行主体偏好下的不同所有制特征主体的信用风险差异。选择了两大类发行主体进行研究:其一,发行主体为上市公司,这里选择其违约概率作为对比的信用风险测度;其二,发行主体为非上市公司,这里选择企业债券的二级市场信用价差作为信用风险的测度,同时,为了对所有制特征与债券的信用风险研究拓展,还对不同担保主体的所有制特征与企业债券信用风险差异进行研究。国企发行主体违约概率明显低于非国企发行主体,并且2007年以后的期间更加明显;层级较高的国企发行主体与层级较低相比,信用价差较低但是并没有显示出较低的违约概率;担保主体层级与信用价差表现没有直接关系,投资者并不关注担保主体身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