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八年,徽州歌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歌谣传承人操明花将徽州歌谣唱到了首都北京,徽州歌谣的魅力逐渐被大众熟知,成为宣传徽州的新窗口。在安徽,南有桐城歌,北有凤阳歌,徽州歌谣则被长期忽略,以至有徽州无歌谣的说法。实际上徽州歌谣不但数量大、门类全,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也十分高。歌谣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从生产生活到道德教育都有歌谣的身影。歌谣是民众真挚感情的直接表达,喜怒哀乐皆出于口。潜移默化中,歌谣也成为了民间知识传播交流的途径。深入研究体味徽州歌谣,可以让我们更能贴近徽州人的日常生活,从民间的角度审视整个徽州文化。前人已在徽州歌谣领域做出蜚然成绩,本文在借鉴吸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徽州歌谣进行再探讨,以民俗学的视角阐释徽州歌谣,希望能为徽州歌谣研究添砖加瓦。本文选择明清至当今的徽州歌谣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田野调查宏观把握徽州歌谣。所使用的材料以当地地方志、风俗志,今人所编辑的小册子、宣传册及学者搜集出版的徽州歌谣集为主,同时对比阅读同时期其他地区的歌谣。论文共分为五大章节,第一章首先明确徽州歌谣的含义与范围,在此基础上探析徽州歌谣的类型,把徽州歌谣分为劳动类、仪式类、时政类、生活类、爱情类、儿歌等六大类并一一例举代表性歌谣。第二章从地域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探讨徽州歌谣的地域特色与艺术魅力。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徽州歌谣文化品位较高,呈现出南北过渡的特性,但南方的气质更为浓烈。徽州歌谣在共性之中具有自己的个性。第三章以民俗整体观理论为支撑,探讨徽州歌谣与其他徽州民俗事项的联系。不同民俗事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处于一种互动的联系中。徽州歌谣是徽州人生活的一部分,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徽州歌谣与其他民俗事项交融在一起。徽州歌谣释放了徽州人的情感,记述着徽州历史记忆,传递着徽州民间知识,影响了徽州人的伦理道德,因此第四章集中分析徽州歌谣在徽州人日常生活的定位。第五章主要写本人由徽州歌谣式微所引发的一些思考。一方面,政府介入徽州歌谣,将其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百姓受此引导,增加了对徽州歌谣的信心与热爱;另一方面,徽州歌谣又给人一种行将就木的感觉,那一种文化、艺术被冠以非遗的称号往往意味着此种文化是一种‘文化古董’。目前,在徽州地区已经很难听到徽州百姓传唱徽州歌谣,青壮年群体热衷于流行歌曲,对徽州歌谣比较冷淡。徽州歌谣仿佛只存活在老一辈徽州人的记忆当中。徽州歌谣的未来方向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