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口岛屿通常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可利用能源,是自然界较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然而随着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将改变河口岛屿水文过程,使得河口岛屿可能面临潮汐被动淹没、海滩土壤侵蚀、生物入侵以及咸水入侵等风险,因此针对河口岛屿的生态脆弱性评价亟待解决。本论文构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适用于河口岛屿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价体系,并以典型的河口岛屿——崇明岛为实际案例,主要利用实测数据、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对其进行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探讨上海市崇明岛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差异及关键影响因素,并为崇明岛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献言建策。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河口岛屿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采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框架,在压力层选取四个指标:土地利用强度、洪涝灾害强度、风暴潮强度以及咸水入侵强度;状态层选取七个指标:土壤盐分强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景观破碎度、生物多样性指标、土壤有机质和净第一生产力(NPP);在响应层选取两个指标:生态保护等级和堤坝防护能力。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之间的权重,最后构建出河口岛屿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评价河口岛屿生态脆弱性。(2)崇明岛生态脆弱性各指标评价:压力指标在崇明岛北沿区域和东滩区域较高,主要受到咸水入侵和洪涝灾害的影响;状态指标在崇明岛中部和北沿区域较高,主要是受植被生长状况和生物多样性影响,2005年和2015年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2015年整体偏低;响应指标在崇明岛南部和中部较高,在北沿区域和东滩区域较低,主要受堤坝保护等级影响,同时受到生态用地等级影响,年际变化上,2015年较2005年响应指标较高。(3)崇明岛生态脆弱性总体评价:本文研究了 2005和2015年崇明岛生态脆弱性的时空格局。从2005年到2015年,崇明岛生态脆弱性由0.39转化为0.36。2005年到2015年之间,原来较低的生态脆弱性区域(<0.2)和较高的区域(>0.6)转化为了中等等级的生态脆弱性(0.2~0.6),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转化使得林地转化为农业用地和部分建设用地,而在北沿区域和东滩外围由于泥沙淤积导致海水直接淹没的区域逐渐转化为湿地及林地。在空间上,崇明东滩和启隆镇(江苏)由于咸水入侵以及洪涝灾害等影响,其生态脆弱性最高;新村乡和上实农业园区相对较髙,其余区域生态脆弱牲性较低。本研究可指导崇明岛各区域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在脆弱性较髙的区域加強工程建设来控制咸水入侵、种植耐盐碱性的植物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等。本研究从区域尺度上对崇明岛的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河口岛岭生态脆弱性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