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性(animacy)是指人们区分生命性刺激和非生命性刺激,或者是指生命性刺激所具有的而非生命性刺激不具有的特征。生命性属于人脑认知活动当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社会认知、语言加工、注意以及记忆有着重要影响。生命性刺激主要包括人和动物。以往的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动物存在注意偏向,即动物能更多的捕获被试的注意,被试能对动物进行优先加工。动物也分为两种类型:具有威胁性的动物、不具有威胁性的动物,以往的很多研究都表明具有威胁性的动物(如蛇、蜘蛛)能更多的捕获被试的注意,被试能对这些具有威胁性的动物优先加工。而对不具有威胁性的动物是否具有注意偏向尚未有人探讨。因此本研究将使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三个实验来探究个体对不具有威胁性的生命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在本研究中所探讨的生命性刺激为不具有威胁性的动物,为使论文更加简洁,后文在实验中将不具有威胁性的生命性刺激统一表述为生命性刺激,不具有威胁性的非生命性刺激统一表述为非生命性刺激。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个体对生命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对生命性刺激的自动化加工属性以及对生命性刺激注意偏向的机制。实验一,采用视觉搜索任务,通过对图片不同知觉特征(高或低)的操作,探讨在不同知觉特征下,个体是否会对生命性刺激产生注意偏向。实验二引入认知负载范式,进一步探讨对生命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否受到认知资源的调节,被试在加工一项任务时,作为非目标刺激的生命性刺激能否被自动化加工,进一步来探讨对生命性刺激注意偏向的自动化加工属性。实验三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研究导致个体对生命性刺激产生注意偏向的原因,运用点探测探讨个体对生命性刺激注意偏向产生的机制,即是注意定向加速还是注意解除困难,抑或者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对生命性刺激注意偏向的产生。通过上述三个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相对于非生命性刺激,被试对生命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即生命性刺激能更多的捕获被试的注意。第二,相对于非生命性刺激,在认知负载量大或认知负载量小条件下,被试对生命性刺激都存在注意偏向,生命性刺激在不同认知负载量条件下都有着加工优先性。第三,相对于非生命性刺激,被试对生命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机制是注意定向加速与注意解除困难共同所致。生命性刺激可以更快的捕获并且维持被试的注意,被试一旦被生命性刺激捕获,就很难从生命刺激上解除,从而引起对生命性刺激的注意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