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特性,对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内膜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并将培养成功的细胞悬液注射至裸鼠腹部皮下,建立可视化裸鼠子宫内膜内异症模型,并评价该方法的成模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等提供可靠模型。方法:选取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分离出内膜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并将细胞分为分离组(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和混合组,然后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特性,应用吉姆萨染色进行细胞形态鉴定,同时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特异性鉴定(波形蛋白及角蛋白的表达),最后将200u1不同数量(1.0×106、2.5×106、5.0×106、1.0×107)的各组细胞悬液注射至雌性裸鼠(5-6周龄)的腹部皮下,随后分期观察裸鼠皮下注射部位的变化,同时剥离种植的异位病灶制作标本,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期病理组织学形态,遂对有腺体生长的异位病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明确组织细胞的类型,最终比较分析各方法所得模型的成模率及成模时间。结果:分离培养的腺上皮细胞在体外不能传代,分离培养的间质细胞及混合培养的各组细胞均可传代,混合培养的内膜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分离培养的间质细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培养的异位内膜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在位内膜细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中观察到生长良好的异位病灶呈隆起的囊泡样结构,表面有血管生成,病理学证实其内有子宫内膜腺体形成,免疫组化结果确定异位病灶细胞与人类内膜细胞同源;各组在第10天、第15天形成的异位病灶体积与5天时异位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0天与第15天时形成的异位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数量的在位细胞组模型在第5天、第10天和第15天时各组间成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细胞数量为5.0×106和1.0×107时的成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数量的异位细胞组模型在第5天、第10天和第15天时的成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细胞数量为5.0×106和1.0×107时的成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数量为5.0×106/200u1时,异位细胞组的成模率高于在位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上皮细胞必须与间质细胞共培养才能传代,间质细胞能够传代但增殖能力较混合的内膜细胞弱,混合培养的异位内膜细胞较在位内膜细胞增殖能力强;应用混合培养的第5-6代异位内膜细胞,以5.0×106/200u1的浓度注射到雌性裸鼠腹部皮下,能够成功构建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该方法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实现了异位病灶的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