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时有效地再通血管以逆转脑组织低灌注,挽救濒死的缺血半暗带区,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急性期治疗的关键。然而,临床与基础研究显示,血管的成功再通并不总能带来组织的理想血流灌注恢复,可能是临床中血管再通后患者仍然面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的原因。而目前,关于真实世界中血管再通后持续低灌注的发生率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尚不清楚。材料与方法基于单中心卒中登记数据库开展一项回顾性研究。筛选出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接受支架辅助取栓治疗且血管成功再通的病例。所有患者取栓前与术后24h接受包括灌注序列在内的多模式磁共振检查,灌注序列中Tmax>6sec区域认为低灌注。“持续低灌注”定义为术后24h低灌注区占基线比例大于10%,而大于50%为“严重持续低灌注”。探索持续低灌注的发生率,分别比较持续低灌注或严重持续低灌注与各自对照组在临床预后,以及年龄、性别、既往史,实验室检查、血压、病情严重程度、开通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差异。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别探索持续低灌注与严重持续低灌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78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并纳入最终分析。平均年龄69.5±11.8岁,65.4%为男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为14分(四分位间距9-19分),基线收缩压为152.4±20.4mm Hg,发病至首次血管再通时间是340min(四分位间距285-436min),血管完全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评分(m TICI)3分]与接近完全再通(m TICI 2b分)比例分别为55.1%与44.9%。在这78例患者中,42.3%存在持续低灌注,而严重持续低灌注患者占17.9%。相比于对照组,持续低灌注组3个月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0-2分)率更低(36.4%vs.62.2%,p=0.038)而颅内出血转化率更高(24.2%vs.6.7%,p=0.04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基线NIHSS评分之后,持续低灌注(OR=0.30,95%CI 0.10-0.84,p=0.022)与严重持续低灌注(OR=0.21,95%CI 0.05-0.83,p=0.026)均与临床预后相关,而持续低灌注也是出血转化的预测因子(OR=4.46,95%CI 1.05-18.94,p=0.043)。在危险因素方面,相比于各自对照组,持续低灌注(159.5±22.5mm Hg vs.147.3±17.1mm Hg,p=0.008)与严重持续低灌注患者(164.5±21.0mm Hg vs.149.8±19.4mm Hg,p=0.013)血管开通前收缩压均更高,而严重持续低灌注患者中m TICI评分为2b的比例更高(71.4%vs.39.1%,p=0.038)。在平衡了其他混杂因素后,收缩压水平是持续低灌注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后OR=1.03,95%CI:1.00-1.06,p=0.030),而同时收缩压(调整后OR=1.05,95%CI:1.01-1.09,p=0.028)与m TICI评分(调整后OR=4.35,95%CI:1.06-17.88,p=0.042)与严重持续低灌注显著相关。结论大动脉闭塞性卒中血管再通后部分患者24h存在持续低灌注。持续的低灌注与不良预后相关,而再通前收缩压以及血管再通程度可能是持续低灌注独立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