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的建设迅速发展,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馆藏文物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参观人数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博物馆的设计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当今的博物馆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过于注重外在表征,忽略内在意蕴,强调新奇怪异,忽略地域特征,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必须要明确地域性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在创新中体现出文化的特色。本研究从当前国内的地域性博物馆的设计案例出发,主要从基本特征,元素转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的建设迅速发展,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馆藏文物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参观人数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博物馆的设计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当今的博物馆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过于注重外在表征,忽略内在意蕴,强调新奇怪异,忽略地域特征,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必须要明确地域性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在创新中体现出文化的特色。本研究从当前国内的地域性博物馆的设计案例出发,主要从基本特征,元素转译,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利用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对二十多个案例进行了地域性设计策略的分析,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形态、材料、色彩、符号、文脉等方面,针对地域性博物馆的特点进行展开并分门别类进行总结,归纳出地域性博物馆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为后面的实际项目的设计做参考。以荥阳博物馆的设计为例,笔者在对荥阳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条件及人文科学环境的深入调研与分析下,提出了开放共享、功能更新及地域性元素转译的三个主要设计策略,其中地域性的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以泛黄河地貌城市特征提炼出的层叠错层为形体的形式组织语言,以及内部中庭的空间组织语言,其次是以象棋文化为特征的市民文化的休闲空间与共享空间,为空间组织导引,达到空间的共享,开放与连接,最后是以合院式建筑为特征的功能组织语言。通过对荥阳的地域性特色的转译应用到建筑之中,使游者在其中能够感受领悟到荥阳的人文特色,加深对荥阳当地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最后,笔者思考与总结了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的博物馆的设计需求,列举了设计中的不足及今后设计应该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出了对未来地域性博物馆设计发展的展望。
其他文献
论文从建筑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村庄活力欠缺的实际问题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通过实体空间的搭建为村民提供活动与交流的平台。乡村综合体作为西北地区公共空间的一个新尝试,是适用于低度分化、高度原子化村庄的建设模式。与周围环境与民居体量相适应的空间及其灵活的功能设置,将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为村庄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能够为村民适应产业转型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对村庄长远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当今乡村建设的热潮
当前城镇化发展处于上升期,城乡发展水平差异正不断扩大,“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层面对我国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目标,为促进新时代乡村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满足城乡协同发展的要求,需要科学有效的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评价体系。总体而言,当前大陆村镇发展阶段与台湾地区经济转型期乡村发展情况类似。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这一时期台湾经济社会对乡村规划方面的政策支持路径,以及与之相关的规划体系、评价指标和实践成果为大
Found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Tianyige group is a private library of the fanfamily in Ningbo.It is also the earliest,the longest lasting an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hysical remains of private fami
全球变暖引起了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为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通过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遏制全球变暖刻不容缓。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城市快速发展阶段,碳排放强度及人均碳排放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具有较大的降碳责任。我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3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而县域作为最大的“生态支撑体”和“碳补偿区域”、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93%,人口总量的73%,GDP的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已经推进了近三十年,学校教育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社会教育的规划与发展往往被忽视。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作为社会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在建国初期就已出现,但21世纪后,随着教育行业发展,非公办教育企业渐露头角,在课余时间家长与孩子有了更多场所可选择,传统补习班式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已经不再能满足青少年多种多样的功能需求,功能的陈旧单调与空间多样性的缺失使青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养老资源日趋紧张。另一方面日趋严重的乡村空心化问题呈现出乡村资源大量闲置浪费的问题,乡村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在此双重背景下学者提出利用老年人人力资源与乡村资源要素互补的“乡村生产性养老”理念,让老年人回归田园康养,同时利用乡村闲置资源,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但是目前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少进一步的设计研究。本文基于此理念进行研究,以福州城市老人为服务人群,白沙镇上寨村为
从历史上看,墓园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其所代表的文化对生命观的理解,展现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思考。现代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变得更加多元,但至少有一点是明晰的,如今人们不再仅仅关注逝者的丧葬事宜,也逐渐关注生者的情感,墓园的环境质量与精神内涵也因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借鉴欧洲、日本等多元文化的当代墓园设计,提出当代墓园设计策略。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例分析,对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不同葬式进行梳理,并对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国内各大房地产、保险商业纷纷投资养老项目的开发,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养老综合体、养老改造和养老社区项目,这些项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家养老照顾不暇和机构养老床位数不足的问题,但这些项目总体来说还是以出售房产为主。在建筑设计的研究方面,在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对居住方面的需求、照料方面的照料需求,还存在不足。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武清区石各庄镇的一处场地为设计对象,基于持续照料理念
现阶段全球灾害日益频发,其中尤以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而城市空间和人口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较强的集聚性,这更增加了地震灾害发生时因建筑坍塌等导致的二次伤害风险。基于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作为灾前规划手段,其选址布局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将直接影响灾时受灾人员避难疏散的效率及灾害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却存在总体建设量不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选址目
波洛米尼作为17世纪具有革新观念的建筑师,在文艺复兴广博的建筑遗产复兴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规则的限制,不带偏见的吸纳过往不同潮流的优势传统进行创新。吸收哥特建筑的结构优势,借鉴人文主义时期空间模式,以几何图形为工具控制完成精妙的建筑创作。论文研究对波洛米尼成长过程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艺术环境、建筑活动风潮等方面加以解读,呈现影响建筑师艺术思想的、全面的背景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建筑师个人作品的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