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的必由之路,是公众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一种活动。当公民的责任意识不断兴起的同时,其所享受到的政治资源仍比较匮乏。因此,只能通过一些非制度化的行动和途径来参与,以期得到自身利益的保障。即便我国的公众参与在渠道上有途径,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情况。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理论,并进一步比较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的渠道、特征,继而探索非制度性参与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对非制度性参与进行全方位完善的路径建设。第一章为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理论进行厘清,提出本研究的假设、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为非制度化参与的相关理论,包括其定义、特征。第三章为非制度化参与的表现与问题,并通过小结和案例分析非制度化参与的实质,从其表现、影响。第四章为非制度化参与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从非制度化参与的主体和客体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应对机制落后带来的局限性。第五章为完善我国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途径,从政治信息的透明度、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的政策能力以及公民自身的政治素养去建构。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有:一是政治参与作为现代政治生活中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出现新的情况及特征。这是既存事实,我们应当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二是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利益表达超越了合法化的政治参与。其具有非正常渠道参与、非常态化行为、创造性与破坏性等特征。同时带来了影响政策落实、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公民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以及整个政治生态圈的健康发展。三是不论从合法性、沟通制度、行为理性以及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带来的效果较之制度化参与的效果会带来反向效应,应当对此进行规范。四是非制度化参与的问题形成,从主体来说,主要是其自身的政治素养不够、组织性较低、法治意识不够造成的;从客体---一个政治环境来说,民主参与机制的不健全、政治信息的透明度不高、相关部门在政策执行中的非程序化以及公民自治的有限化与异化这也是非制度化参与问题形成的具体缘由。五是完善我国非制度化参与的途径可以从政府公开政治信息、决策能力以及监督政府的责任追究机制入手,而公众应当是提高自身的辨知能力与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