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05年到1911年的清末宪政改革是中国20世纪早期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事件。如果将这场宪政改革运动放置在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整体脉络中进行观察的话,它几乎包含了近代以来政治精英和思想精英们关注的所有政治议题。本文从政治发展角度思考这场宪政改革事件,尝试在政治转型与政治发展的论域中勾勒清末宪政改革的基本面貌。毋庸置疑,宪政改革与政治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是否践行民主宪政可被视为政治发展的一项核心指标。基于此,本文将围绕清末宪政改革中的官制改革、地方自治问题、宪法文本制定等内容作为焦点问题展开系统论述,以期能对这次改革做较为客观的理解。清末宪政改革缘起于传统政治统治失序。主要表现为:中央权力运行中,皇权被弱化、旧有职能部门权力被分化;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中,中央权威被弱化,地方实力与日俱增;加之外国势力不断侵入,国内反抗力量此起彼伏。王朝统治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在这样的内外交困中不断衰退。此外,传统政治信仰也在西学冲击下逐步趋于瓦解。一批近代思想家认识到现代政治价值系统必然会成为中国未来政治生活构架的智识资源,从而致力于中国的思想启蒙工作,西方民主、自由等政治观念在中国得意初步传播。正是在统治失序和信仰瓦解的双重压力下,清王朝的统治者们被迫将政治改革重新提上日程,并试图从行政体制改革入手,推动中国宪政改革进程。“厘定新官制”工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全面铺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举步维艰,其成效也收获甚微。《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标志着表现出清政府对制度创新的一种努力,然而其保守性也饱受诟病。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为缓和政治压力,在《大纲》基础上推出《十九信条》,更进一步宣誓改革的力度。然而,它最终仍未能改变王朝覆灭的命运。事实上,这场改革也为民国政治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中央资政院和地方谘议局的建立为之后民国政府推动民主政治培育了大量政治精英,民主意识得到有效的传播。清末宪政改革是一场由专制统治集团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事件,它在政府组织结构、权力运行机制、法律系统构建等诸多方面寻求变革,以期恢复和强化政治统治,实现政治的现代化转型。虽然它最终没能成功,但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清末宪政改革没能建设出真正的民主政治体制,但无疑也极大推动了中国政治发展。它对中国当下和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无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下的基本共识,在这个过程里,改革贯穿始终。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政治体制改革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把握合理的平衡,推进改革过程中首要问题是社会秩序,它要求对权力的有效控制,权力肆虐与权力失效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对于权力的理性认识和有效控制关乎改革成败,更关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从这个意义上讲,20世纪末的那场宪政改革的成败得失仍然值得我们继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