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与“理”之间——论夏目漱石的短篇小说创作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as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目漱石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大家,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我是猫》《门》《从此以后》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漱石在创作初期,特别是辞去教员职位进入朝日新闻社成为专业作家之前,是以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主的,在1905年到1906年短短的一年间漱石创作了《薤露行》《琴之空音》《趣味的遗传》等多部短篇,随后结集为《漾虚集》于1906年由大仓书店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来的这几部短篇小说却呈现出了不同,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反的风格。这些不同的创作倾向体现出漱石对文学不同的认识,同时也对其之后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夏目漱石前期创作的不同风格的短篇小说划分为“情”和“理”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情”的范畴是为艺术的,感性的,而“理”的范畴是为人生的,理性的。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漱石“非人情”的理念进行回顾,“非人情”是夏目漱石在《文学论》中提出的概念,认为“非人情”的文学就是排除道德的文学。结合“非人情”的观念对《幻影之盾》《薤露行》进行分析,这两篇短篇同属于“情”的范畴之下,体现出漱石为“艺术”的一面,表达了漱石对纯美爱情的向往,但同时,漱石笔下的爱情又几乎都是以悲剧收尾。在表现的手法上,漱石常常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之中并且表现出对永恒的追求。
  第二章结合《二百十日》和《野分》,探讨漱石“为人生”的一面,具体表现为漱石最为人称道的对社会的批判。在《二百十日》中围绕阿圭和阿碌充满“余裕”的谈话和登阿苏山的行为,漱石将他“余裕”的观念和社会批判这对看似对立的两面结合起来,或者说“余裕”与“非余裕”本来就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起来的。而另一部作品《野分》则是没有“余裕”的,通过对主人公白井道也的刻画展现出漱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第三章通过《趣味的遗传》以及《琴之空音》展现出漱石对科学理性的“理”与超自然鬼怪的“情”之间的纠缠,结合漱石在《文学论》中提出的经典的(F+f)的文学公式,指出漱石对于超自然因素之于文学的关系是持肯定态度的,这种超自然的“幻惑”同样可以激发出读者的特殊情感,表现出漱石对于文学别样的“趣味”。最后,漱石在创作生涯初期写作的短篇小说呈现出其较为复杂的创作理念,并在之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得到延续。
  
其他文献
清代科举制度直接且深刻地影响着文人的生活和创作,在诸多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有所体现。《红楼梦》续书作为一个整体,是清代小说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的代表。目前学界对《红楼梦》中科举观的探讨给予了较多关注,但对于续书却少有问津。本篇论文以清代《红楼梦》续书为研究对象,将其放在科举视域下进行考察,观照科举制度与《红楼梦》续书的双向互动关系,深入开掘续书作者的创作心态和科举观以及蕴含在金榜题名大团圆结局中的民
学位
休假制度是唐代政治制度在唐代文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休假制度古已有之,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而对作为诗人的官员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发出格外辉煌的官员休假诗歌成就。  本文首先考述唐代职官休假制度,秉承近年来学术界从制度入手深入研究文学的理念,从常规假旬假休沐、与农事节气相关的岁时假日、民俗节日和政治宗教及其它休假等方面力求全面系统地铺展唐代休假制度,考察其休假的具体时
学位
封建制以宗法制为根基,是建立在家族系统之上的政治系统,因此家族是当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家族观念也深入人心。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天子、诸侯的权利逐渐倾斜于大夫家族,伴随着大夫家族成为时代重心之所寄,家族也因此成为整部《左传》叙事的着眼点之一。就鲁国而言,《左传》家族叙事主要围绕“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来展开,其中季孙氏家族叙事无疑居于更为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以季孙氏家族叙
学位
越南华校的教学情况比较特殊。采用的教材与高等院校的教材不一样,多数采用以前香港、台湾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词汇使用不够标准,语法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安排多为古代汉语,不符合现代汉语实用需要;教师多为华人教师,教授汉语时难免带有自己的方言因素。加之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不恰当的语言知识。本人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并通过查阅华校的教材以及越南人习得汉语的相关文献设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语言现象,本质上是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问题,即同一个表层结构,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深层含义。由于汉语本身具有缺乏形态变化和形态特征的特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非常丰富。在人们交际中,歧义的存在经常产生误解,尤其是在非汉语母语者和汉语为母语者交际中。所以歧义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十分重要,但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歧义的资料很少。因此笔者进行这方面的调查研究,笔者通过问卷调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西北部,修水方言属于赣方言昌靖片。本文以江西修水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对修水境内5个乡镇方言情况进行田野调查并记录,总结出修水方言的音系特点,并对修水方言声韵调的一些语音特点如知庄章声母、阳声韵、次清浊化、浊化分调等现象进行了描写,试图分析修水方言语音演变的规律。本文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修水县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以及本文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总结了
学位
武清区地处天津市和北京市的过渡地带。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武清方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汉语方言学的角度,描写武清方言的语音特点,讨论武清方言的语音演变。  首先,本文介绍了武清的地理概况、武清方言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接下来,介绍了武清方言语音的基本情况。描述了武清方言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情况。然后,描述了武清方言知庄章三组声母、精见组声母和开口一等影疑母字声母的今读
学位
美国作家J.D.塞林格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发表于20世纪中叶,即美国中产阶级发展的鼎盛时期。塞林格身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一员,生活在美国中产阶级发展的全盛期,他的作品揭露了美国中产阶级群体的生存困境。具体表现为:第一,二战给中产阶级带来的创伤无法磨灭,战争创伤隐藏在战后繁荣的表象背后,给个人命运造成深刻影响。通过对战争创伤的揭露,塞林格对战争的荒谬进行反思,体现了中产阶级的批判意识与民主意识。第二,战后美
学位
丁来东(1903-1985)是二十世纪韩国著名的中文研究者和翻译家,在近一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为韩国的中国文学翻译与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极具价值的中文研究与翻译作品。其中,丁来东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作为译者进行的翻译活动时,以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严谨独特的翻译技巧,为近现代韩国的中国文学翻译谱写了新的篇章。本人以《丁来东全集》中收录的丁来东的翻译作品为资料基础,并广泛搜集二十世纪上半期中韩翻译文
学位
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1899-1972)是一位以书写女性而闻名的作家,他的小说中隐藏着丰富的女性命题。他对女性的态度和看法都可以在他的小说中找到印证。本文主要选取以女性角色作为中心人物的川端小说,尤其是加入了川端康成的“掌小说”系列,剖析川端小说中“厌女症”现象的表现、特征和成因。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是以川端小说中男主人公为定位点,解析小说中女性人物的职业身份和家庭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