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城市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3mx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东北地区成人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09年12月具有完整资料的某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5635例,其中男性9037例,女性6598例,男女之比为1.37:1,年龄(16~95)岁,平均年龄(47.85±13.21)岁。通过性别、年龄分层后比较脂肪肝的患病率,并将脂肪肝患者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尿酸、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测结果与非脂肪肝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B型超声共检出脂肪肝患者5955例,总患病率为38.1%,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48.8%比23.4%,X2=1039.853,p<0.001);30~69岁的男性脂肪肝的患病率超过50%,尤以40~49岁最高(55.2%),女性在39岁之前脂肪肝的发生率不足10%,50岁后骤然上升至35%以上,60~69岁达到高峰并超过男性(43.4%比40.5%),70岁以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仍显著高于同龄男性(35.5%比28.3%,X2=7.670,p<0.006)。非脂肪肝人群超重者占35.6%,肥胖占7.5%,而脂肪肝人群两者分别为51.0%、36.8%。脂肪肝组的血压、血糖、甘油三酯(TG)等增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检出率明显低于非脂肪肝组,p值均小于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TG、空腹血糖(FBG)和血尿酸(UA),以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脂肪肝组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值均小于0.001);相反,HDL-C则显著低于非脂肪肝组(t=47.17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脂肪肝危险因素包括BMI、TG、UA、FBG、舒张压、胆固醇等,OR值分别为3.590、1.936、1.567、1.346、1.508、1.3465和1.177。   结论:   东北地区城市男女脂肪肝的发生率在各年龄段有明显的差异,脂肪肝的发生与代谢综合征的组分明显相关,尿酸的增高也与脂肪肝的发生明显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急诊疾病病情评估是将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等加权或赋值,量化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对患者的预后做出判断的方法。目前,“急诊拥挤”是国内三级医院急诊
目的:评价内镜下密集套扎结合小剂量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胃重度静脉曲张疗效,并于治疗后进行随访追踪观察。方法:1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前言: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是成人急性白血病的主要类型,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特别是复发难治的患者仍是临床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