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及其规律研究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周易》中认为“和”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境界。“天下万物以和为贵”。“和”的本义是调和、协和,包含了相反相成、相从相应、阴阳交通等多重意义。《管子·内业第四十九》所言:“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和”不仅作为自然界的运动现象,也是人体的生命现象。“和“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状态,包括阴阳、气血、脏腑合和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又谓:“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如果这种“和”的状态被打破,人就会得病,甚或死亡。因此恢复人体“和”态,是医者治病之目标之一“和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在中医治疗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和”法应用,尤其在调理脾胃方面内容丰富,深入研究和探讨其应用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临床价值。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升降是五脏和合之枢纽。在生理表现上是:气机升降相宜,水谷纳化相成,功能燥湿相济,阴阳虚实调和。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无论脾胃自病,还是他脏影响,均可导致脾胃生理功能异常,在病理表现上常见有:脾胃虚弱、脾胃气滞、脾胃不和、胃热脾寒、脾胃湿热、胆胃郁热、肝气犯胃等。治疗上当以调和脾胃为基本治疗原则。在脾胃病中常用的“和”法有:①调和脾胃,如枳术汤;②调和肝胃,如四逆散;③调和肝脾,如当归芍药散;④调和胆胃,如大柴胡汤;⑤调和胃肠,如半夏泻心汤;⑥和解少阳,如小柴胡汤。其应用规律是:①寒热并用。②升降并用。③扶正祛邪并用。④表里双解。本文通过文献整理的方法,提出和明确了“和”法的基本含义,综述了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归纳和分析了“和”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及其在脾胃病中的应用规律,以期促进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对提高临床脾胃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老乞大》《朴通事》是从高丽末期到朝鲜末期约五百多年间韩国人最喜欢使用的汉语教材。两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不断地修订,让我们看到对近代汉语演变过程的鲜活记录。朝鲜
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十一五”期间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十二五”时期北京将加快城乡一体进程,着重建设
影响文学接受的因素众多,本文主要以奇幻小说为例,从审美、信仰和消费三个因素分析,并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何。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陈述奇幻小说的概况、存在价值和选
目的:探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证候特点。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填写自编小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中医症状调查表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结果:(1)本组观察病例共120例,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近年兴起的电子商务系统对企业的服务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商品选购的个性化推荐。由于互联网的信息超载问题日益严重,用户本身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公益公产属性、信息不对称、服务资源不足等问题给产学研协同创新带来诸多障碍。基于专利信息对创新过程的支撑作用,按照协同创新的目标规划、组织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