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化史上,就其繁盛丰厚而言,唐宋时代达到了它的顶峰,禅宗也算是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这并不是偶然巧合。两者之间有着正向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的鼎盛对凝聚人心,弥合社会的撕裂,导善弃恶,开阔视界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禅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然而禅的思想意义早就超出宗教范畴,并广泛渗透进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禅师常常有超出陈规陋习的冲动,挑战佛圣祖师的权威,突破佛教戒律,而直指人心。它提倡自悟为法、顿悟成佛,强调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完全倚重主体意识的醒觉。这种大胆革新、锐意开拓的精神指向,对于社会的繁荣昌盛和进一步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力量的。本文选取了唐宋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和诗歌理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构成唐宋审美趣味转向之影响的元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禅宗思想在这一演变中,所起到的积极促进和激发衍生作用。也试图由此管窥艺术形式在禅宗氤氲气氛的浸淫下,其面目发生的形变。佛教自东汉初期进入中国,至唐达到繁盛。禅宗在唐代获得空前发展,作为此后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流派,其思想刚好与唐代的诗歌艺术相交相融,极大地影响了从唐至宋的诗歌面貌,此时诗人们追求的空灵之境,跟未有禅宗之前相比,审美趣味发生了绝然不同的变化。唐宋时期的艺术,其审美范式,出现寂静、空灵、自在、闲适、无我、意境、高逸等等。皎然、司空图、严羽等人的诗论,无不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本文从“禅宗思想”入手,力图对唐宋诗歌及其诗歌理论做以梳理研究,并通过禅宗思想对新艺术元素构成的功能作用分析,来探究禅宗在这一转变中的影响因子。近年来,有关唐宋诗歌审美趣味转型的研究成果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学科出发解读诗歌。本文重心,是禅宗对社会上层实际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时段,考察处于这个时段前后艺术表现形态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运用对比法,将魏晋之前和唐宋之后作为对比性分界,厘清这一变化和发展。诗歌创作趣味与艺术批评的尺度,是重点考察的对象。通过这样两方面的研究,得出唐宋审美转型的缘由,乃是因了禅宗作为其宏深背景之缘故。唐宋士人的生活、趣味及文化追寻,背后潜藏的就是这一变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