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CT灌注成像及MRl形态和功能成像技术在评价电针治疗实验性脑缺血中的价值。具体为:观测实验性脑低血流灌注电针治疗前后CBV、CBF及TP的变化;观测实验性急性脑缺血电针治疗前后ADC值、FA值的变化。最终目的是探讨CT灌注及MR技术在评价电针疗效中的可行性,同时对电针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选择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新西兰大白兔26只,雌雄各半,体重2.0~2.5kg,随机分为针灸组、非针灸组、正常对照组,数量分别为10只、10只、6只。针灸组和非针灸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右侧椎动脉,制作全脑低血流灌注动物模型。造模后2~4小时行第一次CT灌注扫描,针灸组给予电针治疗共12天,非针灸组和正常组不作任何治疗。12天后三组实验动物再作第二次CT扫描。
灌注扫描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排螺旋CT机。扫描基线与上腭垂直,层厚=5.0mm,探查性全脑平扫,确定大脑皮质前缘,并选择显示上矢状窦最大的两个层面作为CT灌注扫描的层面。CT扫描参数为:80Kv、200mA、层厚5.0mm,矩阵512×512,扫描野为100×100mm。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股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 I/ml,注射浓度稀释为原来的1/2),注射速率2m J/s,总量约5ml,扫描延迟时间为4s,对显示上矢状窦最大的两个层面,进行连续40s的双层灌注扫描。
将CT扫描所获得的连续动态图像传入SIEMENS Magic View 50工作站,用perfusion CT/VB 10B软件处理。通过软件计算获得脑血流灌注参数图,包括CBF、CBV、TP,并用Dyn eva进行时间.密度动态曲线图(TDC)研究。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治疗前后比较,三组问各项指标比较采用协方差及两两组间比较,显著性水平a=0.05。
2.选择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各半,体重2.0~2.5kg,随机分为针灸组、非针灸组、正常组,数量分别为9只、9只、6只。兔颈内动脉注射明胶微球,制作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造模后4~6小时行第一次MR扫描后,针灸组给予电针治疗,每目电针2次,每次20min,共治疗12天。非针灸组和正常组不作任何治疗。12天后三组实验动物再次进行MR扫描。
采用GE公司SIGNA1.5T Twin speed with EXCITE超导MR扫描仪或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DWI参数:EPI序列,TR/TE=4000/105ms,层厚=3mm,无间距,FOV:160×160mm,矩阵128×128,冠状面扫描,扫描基线与上腭垂直。扩散敏感因子(b值)分别为0,1000s/mm<2>。DTI参数:EPI序列,TR/TE=4000/105ms,层厚=3mm,无间距,FOV:160×160mm,矩阵128×128,冠状面扫描。b值为1000s/mm<2>。13个方向扩散权重采集。将所有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采用GE公司的Functool Ⅱ及SIMENS处理软件观察T<,2>WI、DWI序列的图像,并对DTI原始扩散图像进行后处理。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通过分别比较针灸组与非针灸组治疗前后缺血灶中心区与周边区的ADC值,以及缺血灶中心区与正常对照侧的ADC值、FA值,计算p值。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利用CT灌注成像能够对实验性脑血流低灌注状态各项脑血流参数进行观测,得出电针治疗前后实验性脑低血流灌注CBV、CBF、TP的量化值,为评价针灸疗效提供实验依据;
2.电针治疗可以使脑低血流灌注CBV、CBF升高,TP缩短。
3.利用MR扩散加权成像(DwI)能够对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ADC值、FA值进行观测,为评价针灸疗效提供实验依据;
4.电针引起缺血区ADC值的升高,对缺血半暗带有保护作用。其原因是电针后局部脑血流增加,使得脑缺血水肿和炎症反应减少,细胞毒性水肿减轻,导致ADC值升高。
5.本实验也表明,CT灌注成像及MRI技术为评价电针治疗效果、估计预后提供客观化影像学指标,在研究电针作用机理方面能发挥独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