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中国电视剧艺术品格进行的理论探讨。中国电视剧走着一条与国外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其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形成了自己一些独特的艺术品格,成长为一门新兴艺术。然而中国电视剧的艺术与审美研究至今仍比较薄弱,至今仍有把电视剧仅仅作为一种娱乐、一种“文化快餐”的观点,这与蓬勃发展的电视剧创作实践很不协调。因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国电视剧的发育土壤及审美流变的梳理,成熟期审美品格特点的分析,以及其民族性和现代性的交融互渗,借鉴接受美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对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品格进行理论探讨,从而确立中国电视剧的芝术身份,为建立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理论框架进行有益的尝试。 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一.电视剧在中国成为一门艺术的土壤。中国的特殊国情,为中国电视剧发展成为艺术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新时期政府的政策、资金的扶持,使创作者有较为充分的创作资金和创作时间,而同时创作者严肃的创作心态和接受者把看电视作为艺术欣赏的接受心理使其得以沿着艺术创作的路子发展,特定的传播接受环境、传统艺术的凋敝也恰好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电视剧审美流变。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戏剧美学阶段,电影美学阶段和电视剧美学阶段。在第一阶段,采用电视“直播小戏”的形式,其实质是直播的戏剧,而在第二阶段,则采用录播方式,借鉴了拍电影的一套方法,语言、技巧大为改进,形成了以单本剧为主体的格局。在第三阶段,连续剧成为主体样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视剧美学。电视剧在发展中,其美学特性逐步走向艺术的自觉。 三.中国电视剧成熟阶段的审美品格。 该部分通过对中国电视剧叙事能力、强烈的民间性、连续性、戏剧性、语言、形式以及传播特性等审美品格的阐述,确立中国电视剧的艺术身份。中国电视剧在对重大历史进程、社会矛盾、热点问题的艺术“书写”中,在对人生世态的人文表达以及对文学名著作品的改编中,体现了其宏大的叙事能力。电视剧的收视具有大众性,因而民间通俗话语在电视剧中如鱼得水,民间性渗透在电视剧的方方面面,从话语形式、文化形态到其内在结构(民间隐形结构)等等,使电视剧更富有亲和力。电视剧往往依靠冲突来结构情节,以戏剧情境为载体,借助偶然、巧合等技巧性因素来谋求戏剧性,悬念则是构成电视剧戏剧性的重要因素。而戏剧性并不意味着戏剧化、舞台化,电视剧讲究戏剧性并不意味着室内剧才是最“电视化”的电视剧。电视剧在连续性上吸取了话本和章回小说的特点,分集的结构方式形成了片头、片尾等富有特点的外在形式,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规则。在电视剧的传播过程中,传播的广一泛性与渗透性使电视剧成为受众最多的艺术,然而传播环境的干扰性也使部分专家错误地提倡所谓最具电视特色的电视剧—“引戏员”结构的电视剧或所谓“开放型电视剧”。 四.审美的历史之维:民族性与现代性。 电视剧作为一种外来文艺样式,其民族性标志着电视剧在中国的成熟。电视剧的民族性有着深厚的社会和民族审美心理基础。其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全方位展现民族生活,如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把握与发掘,塑造出具有民族精神、心理和感情的各种人物,对“家庭”、“伦理”的注重;民族化的审美表达习惯、表达方式,这体现在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发展与改造;地域特色电视剧的形成等。而中国申视剧在成长过程中,也始终与时俱进,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呼唤时代精神,塑造了一批时代新人形象,并且在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打破了英雄的神圣光环,将英雄人物世俗化,在对历史题材的处理上,对历史进行现代性观照,不断探索叙述形式,力求形式的现代化。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中,其民族性与现代性是对立统一的,民族性的具体内涵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在发展中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不断汲取现代性因素。中国电视剧正是在吸取民族素养进行现代性追求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成长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