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Pp1在牡蛎净化中的应用及其规模化制备和保存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of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并极易富集在牡蛎等海产贝类体内。牡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多数消费者喜爱生食或者稍加烹调即食用,以此来保持其细腻的质地和鲜美的风味,若食用被该菌污染的牡蛎则会引起人体食物中毒,对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净化牡蛎体内副溶血弧菌的方法并将之推广应用于实际工厂操作中,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Pp1为研究对象,首先将其用于活体牡蛎中副溶血弧菌的净化,将噬菌体液加入牡蛎养殖水体中,取得明显的净化效果;在此基础上将实验扩大至净化车间中并初步研究了该噬菌体规模化制备和保存条件,为该噬菌体的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噬菌体VPp1用于牡蛎体内副溶血弧菌的净化,发现其对牡蛎体内的副溶血弧菌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在实验室规模中,初步得出适宜的净化条件为:水温16C,噬菌体VPp1的添加浓度是MOI值为0.1。在此条件下经过36h净化,可使牡蛎体内的副溶血弧菌数量降低2.35-2.76log CFU/g。进一步将净化实验扩大至工厂化规模,净化36h后,可以将染菌后牡蛎体内的副溶血弧菌含量降低1.11log CFU/g,另外对于牡蛎体内富集的自然环境中的副溶血弧菌及其他海洋性弧菌的增殖可以起到抑制作用。整个净化过程中噬菌体VPp1在不影响正常菌群的情况下可有效的裂解宿主菌并抑制其他弧菌增殖,并且不会对牡蛎的感官特性产生负面影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牡蛎损失。另外,该净化过程具有所需设备简便易得、成本较低的特点,在贝类净化中具有很大应用潜力。2、为了满足噬菌体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将发酵技术用于噬菌体VPp1的规模化制备,采用单因素实验得到了噬菌体增殖的最佳条件:培养基pH为7.3,不需特意调节;培养基中Ca2+、Mg2+的添加浓度为20mmol/L;接种所用噬菌体MOI值为0.0001;培养温度为37C;培养转速为200r/min;培养时间为10-12h,按照以上条件利用5L发酵罐进行噬菌体的制备实验,所得噬菌体的效价(10.74log PFU/mL)增长幅度得到明显提高,比对照组高出3.79个数量级。3、为了筛选出适宜于噬菌体冷冻干燥后长期保存的保护剂,本研究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保护剂用于噬菌体VPp1的冷冻干燥,并对冻干样品的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噬菌体VPp1进行冷冻干燥保存的保护剂为海藻糖,适宜浓度为0.3mol/L。此时,噬菌体冻干样品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吸热峰峰值(Tm)为167.3C;复水后经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规则;测定该样品含水量为7.5%;保存四个月后该样品效价保存率最高,为98.8%。综上所述,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Pp1在牡蛎净化中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另外,对该噬菌体规模化制备条件和冷冻干燥保存方面的研究为噬菌体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以绿豆为原料,采用浸泡、预煮、预冻、升华等工艺得到冻干绿豆粉,并对其粒度及粒度分布与速溶性的关系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冷冻干燥最佳工艺条件为装料量10 kg/m~2,加热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丹参
<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27课《两只小狮子》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对于一下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所发展,能自主发现识字方法
本文从公司绩效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因素。从而正确地对我国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进行激励,使其为企业资产的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级各类管理部门的重视,而一线学校心理教师却位置尴尬,举步维艰。本文对此怪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
石油石化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确保这条产业链的安全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石油产品的竞争,主要是价格的竞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既有显而易见的正面影响,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高职院校要努力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途径,
农产品品牌构建是当今发展农产品行业的一条有效路径,文章结合许昌腐竹特定行业的特点,采用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提出腐竹品牌构建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目的时间-空间关联成像技术分析比较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缺失胎儿与正常胎儿心功能变化,探讨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时间-空间关联成像技术(STIC)检测孕26~30周常规B超检查发现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