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一部分微创袖型切除手术对比开胸袖型切除手术的匹配性分析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微创外科手术和开胸手术在支气管袖型切除中的围手术期结果和肿瘤学效果,证明胸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连续收治的557名确诊为中心型肺癌、拟行微创外科手术或开胸袖型切除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我们排除了55例中叶袖型切除和中下叶袖型切除的病例,进行了倾向性评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微创袖型切除手术对比开胸袖型切除手术的匹配性分析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微创外科手术和开胸手术在支气管袖型切除中的围手术期结果和肿瘤学效果,证明胸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连续收治的557名确诊为中心型肺癌、拟行微创外科手术或开胸袖型切除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我们排除了55例中叶袖型切除和中下叶袖型切除的病例,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我们比较了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结果和肿瘤性治疗效果。结果在倾向评分匹配前,微创组有79例,开胸组有423例。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和肿瘤性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们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通过1:4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微创组为79例,开胸组为258例。微创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胸组(185.72±69 9.17 min vs.148.68±40.51 min,p<0.001),然而微创组在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开胸组,在术后住院时间大于14天的患者的比例上少于开胸组(5.06%vs.11.63%,p=0.09),且差异具有临界的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0天的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和开胸组无统计学差异。微创组在术中淋巴结清扫、根治性切除率等方面与开胸组无统计学差异,微创组3年总体生存率为69.7%,开胸组3年总体生存率为77.2%,无统计学差异(p=0.27);微创组3年复发率为35.2%,开胸组3年总体生存率为28.8%,无统计学差异(p=0.20);结论在有经验的中心,相比开胸袖型切除手术,微创外科袖型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第二部分微创全肺切除手术对比开胸全肺切除手术的匹配性分析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胸腔镜手术和开胸手术在全肺切除中的围手术期结果,证明胸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连续收治的371名确诊为中心型肺癌、拟行胸腔镜或开胸全肺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之后,我们比较了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结果。结果在倾向评分匹配前,胸腔镜组有37例,开胸组有334例。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和肿瘤性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们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通过1:4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胸腔镜组为35例,开胸组为123例。胸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胸组(185.37±57.66 min vs.141.08±44.41 min,p<0.001),然而胸腔镜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等方面明显少于开胸组,在术后30天的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和开胸组无统计学差异。胸腔镜组在术中淋巴结清扫的个数上明显多于开胸组,在淋巴结清扫的站数、阳性淋巴结的站数、个数和根治性切除率等方面与开胸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有经验的中心,相比开胸全肺切除手术,胸腔镜辅助全肺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第三部分微创外科手术对比开胸手术治疗直径大于5cm的肺部肿瘤的匹配性分析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微创外科手术和开胸手术在直径大于5cm的肺部肿瘤切除中的围手术期结果,证明微创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连续收治的931名肿瘤直径大于5cm的、拟行微创外科手术或开胸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之后,我们比较了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结果。结果在倾向评分匹配前,微创组有166例,开胸组有765例。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和肿瘤性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们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通过1:1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微创组和开胸组各为150例。微创组和开胸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胸组(132.33±121.81 mlvs.183.33±137.65 ml,p=0.001),微创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等方面明显少于开胸组,在术后30天的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和开胸组无统计学差异。微创组在术中淋巴结清扫的个数、站数、阳性淋巴结的站数、个数和根治性切除率等方面与开胸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肿瘤直径大于5cm的肺部肿瘤,相比开胸手术,微创外科手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其他文献
目的此课题旨在基于探究胃黏膜和粪便微生态在胃癌中的变化,筛选并验证细菌可作为生物标记物,日后可能临床应用于胃癌诊断、早期胃癌筛查的一种非侵入性、精确、简便、灵敏、人群接受度高的检测方法。方法我们通过16S r RNA基因测序在队列1中的13名胃癌患者和7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及粪便的配对标本中筛选出胃黏膜及粪便中发生协同变化的差异菌种,进一步通过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分别在队列2中胃癌组和对照
研究目的目前关于ALK重排对于早期手术切除的肺腺癌患者预后及转归的影响尚无一致定论,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Ⅰ-ⅢA期肺腺癌患者中ALK阳性患者独特的临床特征及ALK重排对该部分患者的预后影响。研究方法收集2103例Ⅰ-ⅢA期完整手术切除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ALK基因状态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将81例ALK阳性患者与2022例ALK阴性患者以1:1的匹配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通过比较匹配后人群中A
镁合金的强韧化技术是拓宽镁合金作为轻质结构材料的应用领域的关键。含LPSO结构的Mg-RE-Zn/Cu合金以其出色的室温及高温性能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LPSO结构作为一种沿着镁基体基面堆垛生长的多型结构,在其精细结构和形成转化机制逐渐被揭示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对其在镁合金中的增强机理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关于LPSO变形机制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其增强机理的基础。现有的研究表明LPSO的变形主要靠基面滑
肿瘤恶病质(Cancer cachexia,CC)是一种代谢性多因素不可逆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体重损失,特别是骨骼肌和脂肪的消耗。骨骼肌损失导致肿瘤恶病质患者行动障碍、对癌症治疗的耐受性降低,同时也增加了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反,研究报道通过保存骨骼肌质量可延长肿瘤恶病质患者的生存期。此外,2011年多国专家在形成《肿瘤恶病质的定义与分类—国际共识》,对肿瘤恶病质进行重新定义,也强调骨骼肌萎缩对肿瘤恶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治疗手段多样,但总体而言预后仍较差。已有研究证实,乏氧微环境与与肝癌进展及预后差密切相关,而其中的调控机制尚未充分研究。乏氧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抵抗、侵袭转移等,而HIF-1α是乏氧时的关键调节因子。YAP是Hippo通路下游关键的效应因子,有研究表明YAP在乏氧时被激活,而YAP在乏氧微环境中对肝癌细胞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首先,通过免疫印迹实验,我们发现
目的:喉咽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极差。基于干细胞移植的基因疗法有望改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我们明确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否具有潜在喉咽癌归巢能力,探索杆状病毒-腺相关病毒载体(BV-AAV)介导碘化钠同向转运体(NIS)基因修饰BMSCs靶向喉咽癌放射性131I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1.构建含有Luc-P2A-eGFP或NIS序列,侧翼插入AAV来源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TR)
目的:通过CT测量和Mimics软件分析来研究球后颗粒脂肪注射对于创伤后的眼球内陷畸形的改善作用及临床意义,探寻球后颗粒脂肪注射的合理路径和注射部位以及定量方法。方法:动物实验中选择体重为3kg的正常新西兰大白兔12只,每只新西兰白兔的右侧眼窝作为实验组,左侧眼窝作为对照组,先通过对右侧眼窝进行眼窝凹陷的造模,待模型成熟后从大白兔的右侧腹股沟皮下取得脂肪,制得脂肪颗粒,再通过眼眶下壁分离眼眶内组织
研究目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是一组发生在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HPCs)水平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具有染色体易位和体细胞突变的特征。通过研究AML常见的基因突变谱(重点关注细胞遗传学中等风险组FLT3-ITD、NPM1及DNMT3A突变),初步探讨单独或协同基因突变对AML发病的临
第一部分新生大鼠耳蜗K?lliker器支持细胞的原代培养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建立K?lliker器支持细胞体外原代培养体系,探讨其在离体培养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生长模式。方法:取出生1到3天的SD大鼠耳蜗,在高倍显微镜下通过机械分离和酶消化相结合的办法分离出纯K?lliker器,进行体外组织培养,并对分离的K?lliker器支持细胞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扩增的办法进行鉴定。结果:免疫组化染
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开采从大陆架走向深海,深海立柱式平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深海立柱式平台在工程应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涡激运动。涡激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首先,涡激运动出现在高雷诺数流动下,且涉及到包含大分离的湍流流动,带有强烈的非定常特性;其次,立柱式平台的外观型式复杂多变,包括Spar、张力腿、半潜式平台等多种形式,部分平台带有螺旋侧板等附体;第三,在实际情况下,立柱式平台虽然有系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