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湖北省陈村水事官司为个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事件——过程分析”的研究策略,以20世纪后三十年代的社会转型和变迁为大背景,以变革中的陈村村落为小场景,以影响陈村村政近十年的焦点性事件——陈家畈水事官司为主线,动态地展现了一场本不起眼的水事纠纷如何演变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水事官司,如何引起宗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又如何进一步地演变成一场农民集体有组织地抗缴税费和国家强行征收税费的拉锯战。 通过一系列的场景分析,本文认为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全面转型。当代中国社会已步入了由政治主导型向政治——社会主导型转变的时期。社会获得某种程度的自主权,社会自决的力量在增强,但政治体系仍然是影响社会变迁的关键力量。随着村民自治实践的不断深入,“乡政村治”的格局逐渐被纳入法制的框架中,乡村社会的民主自治力量在不断生长,而原来延伸和渗透基层社会的国家力量在不断收缩。这样,在总体性的“强国家,弱社会”的治理格局继续笼罩着乡村社会的同时,在具体情景之中的“弱国家,弱社会”的村治现实又普遍存在。 在面临治理危机的中国乡村,实施总体性的社会治理以维护社会稳定则倍受高层重视,然而面临广大的基层政府和原子化分散的小农,高层又鞭长莫及,不得不以委托代理的方式实现基层治理;而一旦冲突渐起的时候,它又不得不对基层政府频频发号施令而渐渐发展出一种总体性的“治理术”。而在乡村社会的官民对抗和冲突之中,围绕利益和生存权的争斗,基层政府倾向于发展出一种“摆平术”,而农民则倾向于发展出一种“抗争术”。文章最后透过这起水事官司,对转型期乡村社会的权力关系中的一些既具独特性又具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官民纠纷的运行逻辑诸如官对民的治理术——“摆平术”、“不讲理就是讲理”的行为逻辑、官民冲突中的“理”与“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