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为了发展社会经济,也为了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好满足公众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地方政府近年来主导兴建了大量诸如垃圾焚烧场等邻避设施,这些邻避设施在为多数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因给周边的居民带来负面影响而遭到反抗,致使邻避冲突的爆发。究其原因,公众对邻避设施的服务功能并不反对,其反对的焦点:一是邻避设施会对他们的健康、财产和周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没有得到最基本的尊重和保障。由于地方政府一贯使用传统的以维稳为目的的“摆平”策略,导致邻避冲突治理效果不佳、陷入困境。如何有效根治邻避冲突问题,成为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亟需破解的课题。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协商治理作为民主治理的一种方式,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治理效能,有利于实现善治。因此,协商治理为地方政府解决邻避冲突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本研究围绕地方政府邻避冲突协商治理这一核心议题,从地方政府邻避冲突治理的研究现状入手,阐述邻避冲突协商治理的背景、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邻避冲突的成因、邻避冲突治理的问题与对策和协商治理的文献进行综述。接着对邻避设施、邻避冲突、协商治理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并结合协商民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民参与理论相关内容,从治理主体、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和治理机制三大维度构建了地方政府邻避冲突协商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据此分析框架,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在收集和整理我国2007-2017年间发生的20个典型邻避冲突案例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研究变量和构建衡量指标体系对20个典型案例中地方政府、企业、公众、专家、媒体和环保NGO的参与现状、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和治理机制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基于现状分析,本研究剖析了地方政府邻避冲突协商治理存在的三大问题: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意识和能力存在缺陷、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存在偏差、协商治理机制不完善。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个主体相互协作,协商民主理论强调治理的协商性、民主性、法治性和程序性,公民参与理论强调保障公民的正当权益和参与权利。在本研究分析框架下,依据这些理论,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本研究试图探索并提出地方政府邻避冲突协商治理的具体完善对策:着力增强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意识与能力,使各方通过沟通协商而防范、化解冲突。通过调整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对其行为逻辑加以纠正,以规范其在协商治理邻避冲突中的行为,增强地方政府的民主、法治和协商意识。建立健全决策、运行、保障和监督等协商治理机制,确保邻避冲突治理的民主性、法治性和协商性,以平衡利益、化解冲突、增进互信、形成合力、完善制度,从而破解邻避困局,促进社会和谐。
本研究围绕地方政府邻避冲突协商治理这一核心议题,从地方政府邻避冲突治理的研究现状入手,阐述邻避冲突协商治理的背景、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邻避冲突的成因、邻避冲突治理的问题与对策和协商治理的文献进行综述。接着对邻避设施、邻避冲突、协商治理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并结合协商民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民参与理论相关内容,从治理主体、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和治理机制三大维度构建了地方政府邻避冲突协商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据此分析框架,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在收集和整理我国2007-2017年间发生的20个典型邻避冲突案例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研究变量和构建衡量指标体系对20个典型案例中地方政府、企业、公众、专家、媒体和环保NGO的参与现状、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和治理机制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基于现状分析,本研究剖析了地方政府邻避冲突协商治理存在的三大问题: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意识和能力存在缺陷、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存在偏差、协商治理机制不完善。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个主体相互协作,协商民主理论强调治理的协商性、民主性、法治性和程序性,公民参与理论强调保障公民的正当权益和参与权利。在本研究分析框架下,依据这些理论,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本研究试图探索并提出地方政府邻避冲突协商治理的具体完善对策:着力增强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意识与能力,使各方通过沟通协商而防范、化解冲突。通过调整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对其行为逻辑加以纠正,以规范其在协商治理邻避冲突中的行为,增强地方政府的民主、法治和协商意识。建立健全决策、运行、保障和监督等协商治理机制,确保邻避冲突治理的民主性、法治性和协商性,以平衡利益、化解冲突、增进互信、形成合力、完善制度,从而破解邻避困局,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