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复杂性不仅在于语言转换本身,而且在于翻译过程中有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家对这一点都很清楚,因而翻译研究的视觉现已从静态的研究,即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对应或对等转移到了动态的过程研究,转移到了主体——译者的研究。因为主体是决定因素,其本身是由主、客观因素构成的。译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即他们拥有不同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能力、人格、人生观、翻译观、不同的生活经验等。这些构成了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并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一直影响着译者。因此,译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接受者,对同一个原文文本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译本。但是,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是现今公认的、译者应遵循的一条原则。如何实现功能对等?翻译过程及其主体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方面的研究相应地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我们仍然可以用客观描述的方法对翻译过程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探究。 我们不仅仅是收集罗列一些例句,而且是从理论上对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客观过程,提出遵循的操作原则,以指导实践。我们只有摆脱了那些主观的、纯经验的、想当然的、硬性规范性或规定性的原则的桎梏,才能使翻译实践和理论不断完善。 我们认为翻译是出于社会需要的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因此,我们明确地提出满足社会需要是译者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特别是在原文文本的选择阶段。在具体翻译操作阶段,有一个心理的推理过程,有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影响着译者,而最佳关联是他/她在语意理解和转换时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这两个原则的基础上,译者经过综合分析、预测,选择原文文本、意义及其译文表达方式,努力实现译本与原本的功能对等。 我们在本文中指出并认真地分析了一些主要的因素,希望能充分发挥那些主要的、稳定的、积极的、有益的因素,克服那些暂时的、消极的、干扰性因素以提高翻译的技巧,并提高翻译的质量。 本文包括前言、三章和总结五个部分。在前言部分我们论述了翻译研究由静态转向动态的过程。第一章,我们讨论了各种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概言之,主观因素有译者的认知及其心理状态,包括译者的目的、意志、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双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因素等等。客观因素有译者所处社会的时代背景、历史及文化背景、政治主张及思想体系、社会需要、他/她本身的社会、经济状况及需要、原文的文本类型等等。主、客观因素可继续分为主要的、稳定的、积极的、 有益的因素,以及次要的、暂时的、消极的、干扰性因素。 大多数客观因素是主要的、稳定的,如社会需要、文化差异、政治主张及思想、等等。主观因素如译者的翻译目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双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是主要的、稳定的、积极的、有益的、它们能充分体现译者的主体性,要很好地发挥作用。有些客观因素在翻译过程中会干扰译者,如某些文化差异厂或“背离”的政治主张及思想,虽然它们是主要的,但却是干扰因素。还有译者的情绪是次要的、暂时的、干扰性因素。我们应该发扬前者,克服后者。总之,它们的作用有主.、次之分,并且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译者。它们同时综合作用于译者,我们很难说清楚哪一种比另一种更重要,因为它们构成一个辩证的、动态的统一体,并且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二章,我们集中讨论影响译者在原文文本选择中的因素。社会需要原则是译者选择文本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此过程中主要有客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也有主观因素如翻译目的、个人的兴趣、偏爱影响文本选择,但是,社会需要使译者更清楚自己的翻译目的,并且是翻译的巨大推动力。人类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有精神的、物质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由此产生了对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及同一文本的不同的译本。但是,只有满足社会需要才会使翻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文本的选择应该符合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需要,否则它是不会被认识、承认最后被社会所接受的。中、外翻译史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章,我们提出了语意预测与选择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即“最佳关联”的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尽管许多人声称他们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但实际上是没有做到。这种由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的存在,使每个译者对“最佳关联”有不同的理解及标准。这正是翻译中还存在不完美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预测与选择,旨在克服消极因素充分发挥那些积极的因素,以得到完美的翻译。 第四部分是总结。总之,我们研究的意义在于要排除翻译中的干扰因素,发扬积极的因素,克服翻译中的不足和失误,提高翻译质量。好的翻译不仅在于选择一个恰当的原文文本,更在于正确的预测与选择原文的意义。只要译者遵循“社会需要”和“最佳关联”的原则,他/她就能翻译出理想的译本。只要他/她选择的文本是符合社会的需要,提高对“最佳关联”的理解,提高作为一个合格译者所应具备的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