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慕课课程现状研究及思考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gaowenjian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MOOC以其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学习者的欢迎。探索慕课与汉语二语教学,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世界各地的人民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各国汉语爱好者学习汉语,提升汉语水平。慕课自诞生至今仅十余载,目前相关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而慕课与汉语教学的研究更少,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慕课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论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选题意义以及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相关文献研究综述,首先对“M00C”一词的起源和慕课教学的特点做了阐述,其次对国内外慕课教育的发展进行梳理,最后对前人关于慕课与汉语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整理,主要有:慕课与网络孔子学院、慕课与国内现代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慕课的发展现状、汉语国际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汉语慕课课程研究、慕课对汉语教学的影响等几大方面。从第三章开始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对“全球孔子学院慕课平台”和“中国大学M00C”平台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慕课课程进行了统计和分类,总结了两大慕课平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慕课课程的发展现状;第四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平台中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的慕课课程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课程视频”、“课程讲义”、“课堂测试”、“课后作业”、“课程考试”、“学生互动”等方面,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章指出“全球孔子学院慕课平台”和“中国大学M00C”平台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慕课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第六章笔者基于前面的分析,提出自己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慕课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如:国家要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高校要大力推进汉语慕课课程建设,教师要积极学习多媒体技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等。通过这些建议,希望可以对以后的汉语二语教学慕课课程建设有所帮助。最后的结语部分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同时也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慕课的发展和创新与我国教育改革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紧密相连,对我国的汉语教学事业更是意义重大,它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如果将慕课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定能使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更上一层楼,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其他文献
结合作者多年工作经验,以桥梁工程土模施工技术为研究主体,以某工程为例详细阐述土模法施工工艺,具体包括施工要点及施工中的注意事项,以供类似工程借鉴。
农村环境资源是区域农村经济、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得以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中国农村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付出了巨大的
贝聿铭先生曾说过"现代建筑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源于土壤之中,互传花粉需要时间,直到被本土环境所接受。"那么面对历史留存下的众多的古典建筑
江汉平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农村安全饮水形势异常严峻,按照新的评价标准,在本文所选取的江汉平原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市中,符合安全和基本安全标准的人口不足总人口的30%,而
给出了四维向量的向量积运算定义,对两个四维向量a,b,a×b对应着一个四阶反对称矩阵,从而是四维空间中的一个线性算子,进而讨论了该算子的一些基本性质,并对它的范数做了估计
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以专业协会为主,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为辅并呈现逐步由低级组织形式向高级组织形式发展的趋势。本文运
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建设的关键之一,而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则是使我国的农业人口得以顺利地向城镇人口转移。然而我国农业人口在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重
<正>你更喜欢普通钟表还是24小时钟表?咱们来动手制作两种钟表,然后再来判断。你需要:硬纸,两个纸盘,一个量角器,一个圆规,一把尺子,两个曲头钉,剪刀。第一步:由老师用圆规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确立,我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得以提高,但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农业特征的改进使得农业生产、流通体制异质化、多样化、不确定
纳豆菌(Bacillus natto)是从纳豆中分离的益生菌,它的益生特性除了与自身代谢过程中分泌的活性成分有关外,还与抵达人体肠道的活菌数存在关联。目前对于纳豆菌的研究,多聚焦于其代谢产物方面。对于高活性纳豆菌及其在体外模拟胃肠液中的稳定性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从市售纳豆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产蛋白酶能力强且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优化其固态发酵工艺,在此基础上对风味进行改良,并研究固、液(发酵物及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