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金融体系的结构愈来愈完善的进程中,影子银行随之发展,逐渐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表现于下述层面:一方面,因影子银行对信用的创造,资金的流动力愈强,使用效率提高,进而推动社会融资体系发展;另一方面,随其不断发展的进程,多样化的风险也伴随而来,显现出的或潜在的,增大了金融有效监管的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学者们的关注焦点由货币政策调控与银行资金的流动水平转移到影子银行同货币政策有何联结的研究。在愈加严格的金融管制之下,我国的影子银行开始显现。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使得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融资,银行通过将资金转移至表外来规避这种监管的同时获取利润,将资金投放于企业,推动影子银行的进程。由此看出,货币政策与影子银行以及银行信贷这三个变量相互作用,本文首先将研究不同的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银行信贷,继而探究影子银行对这种效力的作用方向:促进或抑制。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作用及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推行过程中所施予其效力这两方面的文献,进而得出影子银行也会影响到银行信贷。其次,对其规模的测算已有不同的方法,为提高论文结果的全面性和可信度,选用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法对不同省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度。测度结果显示,不论是其规模的绝对值,还是其变动值,普遍情况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大,而发展水平价低的地区相对较小。最后,将我国31个省作为探析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07.Q1-2018.Q4这48个季度。银行信贷量为被解释变量,影子银行规模、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紧缩性货币政策虚拟变量为解释变量,选取的控制变量为:GDP增长率、CPI环比增长率、社会零售商品总增长率、金融机构数量,借助于面板模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即使使用不同的测度方法,均有相似的研究结果,即积极的货币政策推进信贷量的扩增;且在宏观政策的传递中,影子银行对其有阻碍作用。进行稳健性分析后,发现:政策处于紧缩时期时,银行信贷受到的影响相较于扩张时期更大。为分析影子银行作用力在不同发展区域的差异,以2007-2018年的人均GDP为基础,将各省划分为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及低收入组,各自分析并总结结果:因信贷传导渠道,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会直观反映在信贷量变动上,使其明显扩增或者削减,这种效应在高收入省份最为显著;影子银行会阻碍相关政策的传导,阻碍力在低收入省份与高收入省份中较高。因此,亟需引导其向正确途径发展,辅之以适当的监管,使其对经济的正向作用力大于负向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