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铅(Pb)作为一种重金属元素,其危害始终存在,尽管进行了多年的铅中毒防治工作,但在蓄电池生产行业的各个工艺环节,铅危害的问题仍没有解决。本研究在对某市蓄电池生产行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接触组和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健康检查、实验室检测DNA损伤、微核细胞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等方法,研究职业接触铅人群健康影响效应,探讨铅的遗传损伤效应标志物,为选择合适的遗传损伤效应标志物提供依据。同时检测蓄电池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铅尘浓度,评价铅危害程度及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为采取具体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蓄电池行业职业卫生进行现状调查,根据国家规定的方法检测作业场所空气中铅烟、铅尘浓度。第二部分,选择防护设施较好、一般和较差的3家工厂的187名职业接触铅人群进行健康调查和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尿铅、血铅及锌卟啉检测,分析和评估铅对职业接触人群健康的影响;第三部分,采用彗星试验、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和评估职业接触铅人群的遗传损伤效应。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某市蓄电池生产企业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生产设备简陋,防护设施欠缺或不足,职业卫生管理不规范,空气铅浓度检测合格率仅为36.4%。接触和效应标志物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接触铅人群中尿铅、血铅和锌卟啉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69.5%、16.0%和36.9%;无论是尿铅或血铅水平,还是尿铅或血铅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人数,铅作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防护设施较差和防护设施一般工厂的铅作业人员尿铅、血铅和锌卟啉检测结果比防护设施较好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铅作业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同性别对照组(男性P<0.001,女性P<0.05),铅作业组血小板计数也明显低于同性别对照组(男性、女性均为P<0.001),但铅作业组红细胞与同性别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遗传损伤效应指标检测结果显示,铅接触组的彗星率、尾长、微核细胞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37.4%、3.48±0.94μm、0.262‰和0.045%,均大于对照组,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彗星率、尾长和微核细胞率均为P<0.001,染色体畸变率P<0.05),随着血铅或尿铅水平的增高,彗星率有增高趋势,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彗星尾长间的差异不明显,微核细胞率仅在血铅>1.45μmol/L组或尿铅>0.58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铅对职业接触人群的健康影响明显,尿铅、血铅和锌卟啉作为职业接触铅人群的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铅也可引起职业接触人群遗传损伤,彗星试验比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更简便、敏感地检测职业接触人群遗传损伤,但应注意DNA-蛋白交联的交联作用,彗星率作为铅对职业接触人群健康影响的早期监测指标有更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