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中,教会大学是十分特别的存在。作为跨文化的产物,为了适应中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各教会大学纷纷采取本土化措施。本文选取了本土化发展比较成功的燕京大学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梳理其本土化发展历程,找出其在本土化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措施,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思考,试图为同是跨文化教育载体的孔子学院实现本土化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燕园作为一座极具东方古典韵味的校园,处处体现着燕大追求本土化的目标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中,教会大学是十分特别的存在。作为跨文化的产物,为了适应中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各教会大学纷纷采取本土化措施。本文选取了本土化发展比较成功的燕京大学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梳理其本土化发展历程,找出其在本土化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措施,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思考,试图为同是跨文化教育载体的孔子学院实现本土化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燕园作为一座极具东方古典韵味的校园,处处体现着燕大追求本土化的目标与思路;在资金方面,燕大不断尝试独立于西方差会,校长司徒雷登也通过结交政商名流和向社会募捐的方式寻求本土的资金来源,并做出了发起“百万基金运动”等努力,尽管没有成功,但燕大在资金来源本土化方面的努力不置可否;此外,燕京大学的师资队伍也从前身学校教会人士及西方教师占绝对优势的情况逐渐演变为中籍教师越来越多直至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燕大还聘请到刘廷芳、周作人、吴文藻等知名学者,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璀璨夺目的燕大名师团;当然,燕大的学生生活样态也经历了充满宗教仪式和特点的典型教会生活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的转变,在当时政府的要求下,燕大更是彻底取消了所有宗教仪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所教会大学的宗教性。此外,燕京大学经历了从只为教会服务到“宗教化、学术化、中国化”三驾齐驱的办学目标的演变历程,触及到了燕大办学的核心,也是此办学目标的提出,让燕大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学术的建设上,并成为当时学术力量十分雄厚的大学之一;毕业生的去向也就是毕业生的价值选择,最能体现燕大本土化办学的落实情况,许多毕业生走出象牙塔后选择投身社会建设,以在大学中学到的专业知识为武器为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不断奋斗,比如本文所举的两个例子——冰心与杨刚;当然,这样的价值选择也归功于她们在校时所接受的课程教育,随着本土化程度的加深,燕大也不断丰富着专业与课程设置,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强,制革、家政等职业培训课程也应运而生。笔者认为燕京大学的本土化总体上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为了更加具体地展现,笔者选取了燕京学社、燕大主办刊物和办学质量较高的新闻系三个典型成果试图以小见大,让读者感受到燕大本土化的成功。尽管如此,燕大的本土化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本土化的措施落实不到位、资金始终无法摆脱教会支持与宗教特性未安置得当等。最后,笔者结合民国时期燕京大学与如今孔子学院面对的相似困境提出了一些启示,如在师资方面,培养本土教师,实现“毕业生反哺”的良性循环;在课程设置方面,结合当地需求,开设特色实用性课程;在办学目标方面,在“人类共同体”的大格局呼吁下走亲民路线等。
其他文献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其创作数量稳中有进,质量不断提升,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总体中比重逐步增加,但其数量在中国电视剧生产总量中仍十分有限。同时呈现出政治在场转入隐形,市场冲击严重,民族意识日益深化等状态。本文从创作论角度出发,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梳理,通过叙事空间、人物塑造、结构设计和美学风格等几个方面对其创作进行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阅读逐渐向碎片化方向发展,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越来越少。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名著荐读,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名著荐读的合理利用展开更深入的探索研究。本文立足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畅谈利用名著荐读实现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
城市化是近代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容量的扩充,城市的结构日益复杂,城市中的“病态”现象随之产生,这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而城市中的流氓滋事现象就是其一。由此切入进行专门考察,有助于呈现近代“城市病”的某种症状,对于城市史与社会史研究都有助益。晚清时局动荡,社会环境复杂,城市化与近代化发展并不均衡,出现了大量流民,这成了城市流氓产生的社会基础。同时,由于政治腐败与官员素质低下等原因,政府与官员在治理社会
电影片名如同一部电影的“眼睛”。翻译电影片名是一种对译者的知识储备以及综合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中国一直主动或被动地引进了大量外国影片,而在这些影片中,美国电影所占的比重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可谓最大。除了美国影片本身制作及内容等方面的优势,美国电影片名的汉语译名对其在中国市场的打开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本文主要对美国电影片名的汉语翻译展开研究。梳理了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说明美国电影
作為較早運用歷史比較法全面修訂高本漢古音體系的中國學者,陸志韋構擬的中古音體系可以說是上個世紀具有代表性的擬音系統之一。目前學界對於陸志韋中古音體系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某個具體觀點的探討上,缺少全局的觀察與整體的研讀。本文旨在填補這一空白,總結陸志韋中古音研究成果,並就相關的研究問題作深入探討,以期能對陸志韋的中古音研究形成較為準確的認識,作出客觀公正的學術評價。全文除“緒論”和“結語”外,分為三章。
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研究直到如今的隐喻的跨学科多元研究,隐喻一直是人文学科关注的话题,也显示了隐喻在人文学科研究中始终具有经久不衰的理论活力。隐喻也体现在文学和图像中,对文学与图像研究而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包括语言和图像在内的符号隐喻有什么特征,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的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本文试图整合隐喻之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的相关研究,以符号学基本原理平等关照语图符号的隐喻,并探讨语图符号中隐
伊夫·博纳富瓦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同时,他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翻译家、评论家。博纳富瓦一生笔耕不辍,他在创作诗歌的同时从未间断对莎士比亚、济慈、莱奥帕尔迪等人的诗歌翻译,而在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博纳富瓦也留下了许多翻译评论文章,从中形成了他独特的翻译诗学。通过对博纳富瓦翻译相关文献的研读,我们发现一种对生命体验的关注贯穿于其诗学思想。对于生命体验诗学的研究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其诗歌翻译思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