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研究直到如今的隐喻的跨学科多元研究,隐喻一直是人文学科关注的话题,也显示了隐喻在人文学科研究中始终具有经久不衰的理论活力。隐喻也体现在文学和图像中,对文学与图像研究而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包括语言和图像在内的符号隐喻有什么特征,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的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本文试图整合隐喻之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的相关研究,以符号学基本原理平等关照语图符号的隐喻,并探讨语图符号中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研究直到如今的隐喻的跨学科多元研究,隐喻一直是人文学科关注的话题,也显示了隐喻在人文学科研究中始终具有经久不衰的理论活力。隐喻也体现在文学和图像中,对文学与图像研究而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包括语言和图像在内的符号隐喻有什么特征,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的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本文试图整合隐喻之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的相关研究,以符号学基本原理平等关照语图符号的隐喻,并探讨语图符号中隐喻的异同、相互转化以及合作关系,尤其关注异质符号合作共融的数字媒介时代的“跨符号文本”中的“跨符号隐喻”。本文以语图符号学的方法研究隐喻,以语图符号学整合隐喻的语言学研究和图像学研究,在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的共性、差异、转换、合作中开拓隐喻研究的新维度——隐喻的语图符号学研究。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符号的隐喻性质以及隐喻的符号性质,意图揭示语图符号的共性;第二部分分析了语图符号在符号本体、符号修辞、符号应用层面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转换;第三部分分析了跨符号文本中语图符号隐喻的合作以及跨符号隐喻。本文认为符号具有隐喻性质,即隐喻存在于各个异质符号中,且不同异质符号的隐喻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同时,隐喻也是实现异质符号合作共融的重要联结点,是异质符号之间关系性的呈现,是“跨符号文本”的存在之基。“跨符号隐喻”是思考如今数字媒介时代跨符号文本意义生成机制的一个重要路径,对其研究也有助于深入反思当今“跨符号文本”时代的文化符义。
其他文献
地方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演变兼有社会性与自然性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带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由于社会风气的变迁与政治实践之间具有互动联系,因此历朝历代实际上都非常重视地方社会风气的发展,希望能够移风易俗、改革教化,保持政权的稳定。文章主要探讨了江淮地区自西汉至隋以来社会风气的演变轨迹及原因。自西汉至隋,江淮地区社会风气的演变经历了由“轻死易发,文辞失巧而少信”到“尚淳质,
从1689年到1815年,英国对海洋进行了空前范围的探索与扩张,依靠强大的海上力量,英国得以击败对手,成为欧洲头等强国,并确立起海上霸权。可以说,英国海军是英国崛起过程中最重要的依靠力量,而皇家海军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无疑是牵涉国家战斗力和英国全球扩张步伐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外已经有许多有关18世纪英国海军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的研究对象包括18世纪英国著名的海军医生、海军疾病、海军医院、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其创作数量稳中有进,质量不断提升,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总体中比重逐步增加,但其数量在中国电视剧生产总量中仍十分有限。同时呈现出政治在场转入隐形,市场冲击严重,民族意识日益深化等状态。本文从创作论角度出发,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梳理,通过叙事空间、人物塑造、结构设计和美学风格等几个方面对其创作进行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阅读逐渐向碎片化方向发展,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越来越少。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名著荐读,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名著荐读的合理利用展开更深入的探索研究。本文立足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畅谈利用名著荐读实现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
城市化是近代化的组成部分,随着容量的扩充,城市的结构日益复杂,城市中的“病态”现象随之产生,这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而城市中的流氓滋事现象就是其一。由此切入进行专门考察,有助于呈现近代“城市病”的某种症状,对于城市史与社会史研究都有助益。晚清时局动荡,社会环境复杂,城市化与近代化发展并不均衡,出现了大量流民,这成了城市流氓产生的社会基础。同时,由于政治腐败与官员素质低下等原因,政府与官员在治理社会
电影片名如同一部电影的“眼睛”。翻译电影片名是一种对译者的知识储备以及综合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中国一直主动或被动地引进了大量外国影片,而在这些影片中,美国电影所占的比重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可谓最大。除了美国影片本身制作及内容等方面的优势,美国电影片名的汉语译名对其在中国市场的打开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本文主要对美国电影片名的汉语翻译展开研究。梳理了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说明美国电影
作為較早運用歷史比較法全面修訂高本漢古音體系的中國學者,陸志韋構擬的中古音體系可以說是上個世紀具有代表性的擬音系統之一。目前學界對於陸志韋中古音體系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某個具體觀點的探討上,缺少全局的觀察與整體的研讀。本文旨在填補這一空白,總結陸志韋中古音研究成果,並就相關的研究問題作深入探討,以期能對陸志韋的中古音研究形成較為準確的認識,作出客觀公正的學術評價。全文除“緒論”和“結語”外,分為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