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了解大理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情况。
2.探讨个体水平和社区食品环境因素对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
方法:
1.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选取大理市下关镇、古城镇、风仪镇及江西村和丰乐村所在地区的七所小学,共4354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用多水平模型来探讨社区食品环境和个体水平因素对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
结果:
1.大理市小学生超重率为8.5%,男生为10.4%、女生为8.5%;肥胖率为7.7%,男生为9.3%、女生为6.1%。
2.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2.1以食品密度为零的地区为对照组,食品密度较低的地区小学生超重率:PR=1.09,肥胖率:PR=1.15,而食品密度较高和一般的地区小学生超重率、肥胖率则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2与女生相比,男生超重率PR=1.72,肥胖率PR=1.89。
2.3以7岁组为对照组,11岁组超重率:PR=1.42,肥胖率:PR=1.53;12岁组超重率PR=1.67,肥胖率PR=1.59。
2.4以经济条件最差的家庭为对照组,经济条件最好的超重率:PR=2.32,肥胖率:PR=1.86)。
2.5以看电视<1小时为对照组,看电视时间>2小时的超重率:PR=2.01,肥胖率:PR=3.14。
2.6以每周运动≥3次为对照组,每周运动<3次的超重率:PR=1.64,肥胖率:PR=1.92。
2.7以不喜食零食为对照组,喜食零食的超重率:PR=2.65,肥胖率:PR=3.12。
2.8以父母体重正常者为对照组,父亲超重的小学生超重率:PR=1.71,父亲肥胖的小学生肥胖率:PR=2.25。母亲超重的小学生肥胖率:PR=1.75,母亲肥胖的,小学生肥胖率:PR=1.94。
结论:
1.大理市小学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我国中小城市水平。也高于云南省平均小学生超重率、肥胖率。
2.研究结果显示:社区食品密度高的地区小学生超重率、肥胖率较低。其他相关因素有:
2.1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
2.211岁—12岁的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与其他年龄组;
2.3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其他家庭经济状况的小学生;
2.4看电视时间长的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看电视时间短的;
2.5缺乏运动的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喜欢运动的;
2.6喜食零食的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不喜食零食的;
2.7父、母亲超重、肥胖的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父母体重正常的小学生。
3.个人—家庭—社会应该加强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及其危害的认识,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特别是在社区食品环境方面,以降低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