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an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逐渐一体化的形势下,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范围不断扩大,进出口量不断增加,农产品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对世界各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出口额由1996年的142.5亿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67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亚洲如日本及韩国的出口贸易额占出口总额的很大比重,就日本而言,2001年该比重高达35.8%,它是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一大目标国,占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重要份额,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由1996年的49.8亿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112.4亿美元,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及日本各种贸易壁垒的设置严重阻碍了中国对日本农产品的出口,中国对日本农产品的出口额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日本作为一个典型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农产品的自给率仅为39%(热量计算),农产品进口量约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量的10%(商务部统计),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农产品自给率水平最低,而中国作为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彼此饮食习惯类似、地理位置临近,具有先天优势,从长远来看,日本对中国农产品的依赖程度不会受到很大程度削弱,相反联系将会不断增强,因此,研究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制定合理可行的投资战略,为中国进一步开拓日本农产品市场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1996-2013年间中国对日本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出口结构及出口特征。近几年来,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额呈波动上升趋势。在贸易结构方面,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方面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如水产品、畜产品及园艺产品等,而在油料、谷物等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上没有明显的优势。在实证方面,将农产品分为六大类,以2001年及2008年为界把1996-2013年整个时间跨度分为三个阶段,按时间段利用CMS模型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从总量及类别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从出口总量来看,竞争力的强弱始终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关键因素,2001年中国入世后,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由竞争力推动型转变为结构效应及竞争力效应共同推动型,从二阶扩展式中可以看出,其中结构效应中的增长效应及竞争力效应中的总体竞争力效应发挥了主导作用;从分类农产品来看,第一阶段各类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源于竞争力的提高,第二阶段畜产品及水产品的出口增长主要由于竞争力的提高,而谷物、油料、园艺及其他农类型农产品的出口增长得益于日本国内对这几类农产品需求的增加,第三阶段中,谷物产品出口额增长的主导因素发生了改变,主要归因于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同时,还测算了六大类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综合分析得出,中国在水产品、畜产品及园艺产品的出口方面优势明显,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拉动了水产品及畜产品的出口增长,近年来,园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降低,然而需求的增加拉动了园艺产品的出口增长,中国在油料及谷物产品的出口上优势不明显,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中国扩大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规模进而提高竞争力的建议及对策。
其他文献
“关系”作为一项不容易测量的非制度因素,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社会资本正暗合了我国转型进程中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逻辑,对收入差距
该文重点围绕社会保障及其理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特点及其比较,结合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改革进展,对涉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的一些综合性问题,如
本文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政策的研究是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对垄断问题的研究成果、电信技术发展的要求以及世界电信业的改革经验基础之上的。自然垄断虽然使厂商获得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