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经济学界提出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的函数关系(M=B×K),从而揭示了货币乘数所体现出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的对应关系,正是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才创造出一定基础货币上的货币供给量。从199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采用货币供给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是否可控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货币乘数,另一个是基础货币。我国基础货币的供给量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乘数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扩张基础货币的效率,因而对货币乘数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尤为重要。本文在定性分析货币乘数变动特征的基础上,借助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定量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的货币乘数,适合我国现行的政策要求,与其他西方国家有不同之处,如我国中央银行目前对各类存款实行同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西方很多国家区分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采取不同的准备金率。本文以1996年3月—2007年12月期间的48组季度数据为样本,对各季度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比率、活期存款比率作了分析,并利用其中相关数据建立货币乘数长期协整方程。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一部分,基于我国现行的政策要求,提出我国货币乘数理论模型。第二部分,定性分析1996年第1季度—2007年第4季度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动特征。第三部分,深入探讨货币乘数的各个影响因素。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现金比率h负向影响货币乘数的变动,而活期存款比率d正向影响狭义货币乘数的变动。然后,分别对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现金比率h、活期存款比率d变动的因素依次作了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1996年3月—2007年12月的季度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所用软件为Eviews3.1。采用协整检验的方法考察实证了我国货币乘数与其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并进一步建立了长期协整方程。第五部分,综合前文对货币乘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提出如何更好地发挥货币乘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