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导师对温胆汤的临床经验、凝炼导师学术思想。通过整理、归纳温胆汤的临床病案,总结温胆汤的证治规律、进一步完善理论认识及扩展温胆汤的临床应用范围,通过梳理导师学术渊源,凝炼学术思想,学习“以通立法”和“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培养中医临证思维。方法:以门诊100例应用温胆汤的有效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病例中患者的主诉、症状、舌象、脉象、药物配伍、联合方组等进行统计、频次分析,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并加以讨论,分析导师应用温胆汤用药的特应性指征,找寻药物配伍规律,总结温胆汤治各系统病变的临床经验。结果:1.基本情况:通过整理数据,发现:男性占比31%,女性占比69%,男女比例约为1:2.2;主要应用年龄区间为30-69岁,总占比87%,应用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2.舌脉情况:舌质淡暗出现最多,频率为55%。舌质暗红次之,频率24%。暗舌、淡暗舌、暗红舌共占比94%,提示患者多有郁滞之象。舌形包括胖大舌和齿痕舌,占比分别为6%和3%。舌苔以白苔为主,频率为62%;白腻苔次之,频率为35%。白苔和白腻苔总占比为97%。脉象以复合脉象为主,单一脉象占比5.77%,复合脉象占比94.23%。其中以脉细缓为最为多见,其次为脉虚弦、脉细弦、脉细弦数,这四种脉象总占比为74.03%。3.症状分布情况:通过整理数据,症状表现主要集中在心系疾病(41.71%)、肝胆病症(14.86%)、脾胃系病症(14.29%)、气血津液病症(11.43%),总占比为82.29%。其中以不寐(34.29%)、眩晕(9.14%)、痞满(8.57%)、郁证(6.86%)最为多见。4.用药情况:药物以姜半夏、陈皮、茯苓、生甘草、枳实、竹茹为主,加减药物中,运用频次最多的为安神药,使用频次达176次,占比32.23%;其次为消食药,使用频次为174次,占比31.87%;然后是补虚药,使用频次为96次,占比17.58%;结合解表药主要为温中止呕的生姜和行气宽中的紫苏,使用频次26次,占比4.76%;和理气药频次22次,占比4.03%。运用前五位的药物为生龙骨30g(15.75%)、生牡蛎30g(15.75%)、党参9g(13.74%)、炒鸡内金15g(13.74%)、焦山楂15g(10.99%)。5.联合方组使用情况:使用联合方组的比例高达85%,方剂类别为;和解剂、消导剂、理气剂、补益剂等;使用前五位的联合方组为柴桂龙牡汤(34%)、泻心汤(12%)、血府逐瘀汤(12%)、解郁方(10%)、保和方(2%)。结论:通过对导师临床应用温胆汤医案的整理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高建忠老师临床应用温胆汤,紧抓津液代谢失常、气机阻滞、痰湿凝滞的基本病机,同时重视脾胃健运、三焦通畅、气机升降,体现了导师治病求本、通郁为先的学术思想。(2)温胆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指征:以易生痰湿的中老年人为主要应用人群,尤以易发全身躯体症状、易情志抑郁的中老年妇女适用。以现代人因多食少动、身心压力较大而致的睡眠障碍(不寐)、身心疲劳(眩晕)、消化功能障碍(脘痞)为主。舌象以舌质暗、舌苔白腻。脉象以脉细缓、脉虚弦等提示体虚痰饮邪滞的脉象为特征。(3)加减用药方面:主要加用安神药、消食药、补虚药、理气药,主要以生龙骨、生牡蛎、党参、炒鸡内金、焦山楂为主。结合主治病症为不寐、眩晕、脘痞等,生龙骨、生牡蛎为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而设,焦山楂、炒鸡内金取保和丸之意;党参健脾益气,顾护中焦。(4)运用联合方组,主次分明而施治,既扩大了温胆汤的运用范围,又提高了临床疗效。如与柴桂龙牡方合用调治全身、调畅三焦气血津液;与泻心汤合用健脾化痰、恢复中焦脾胃气机;与血府逐瘀汤合用化痰通郁;与益气聪明汤合用补泻并用、升降相宜;与解郁方、四逆散合用疏利气机;与理中汤、益气聪明汤合用治病求本、顾护正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