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克鲁格曼提出新经济地理理论,产业集聚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焦点领域。中国对产业集聚问题的关注大致始于21世纪初,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且局限于20个左右两位数行业。事实上,不同类别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具有不同的变动趋势,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要素丰裕且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具备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正在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究竟如何,发展趋势怎样,影响因素为何,现有研究并未阐释。为此,本文尝试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与文献,对中国两位数及三位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变动趋势进行考察,构建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借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通过测度我国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分析其变化特征,发现2003年至今,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存在着明显集聚现象,两位数行业及三位数行业多处于中、高度集聚状态,但行业内部集聚程度差别较大。并且,多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已呈下降趋势,行业已开始由集聚转为分散。东部发达省份行业已开始向东部地区内部及其他地区扩散。中部及东北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优势正在逐步累积。西部地区部分人口稠密省份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而人口稀少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弱化。部分省份和地区优势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有所上升,地区分工日益合理化。本文根据对15个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两位数行业2003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的计量结果,得出劳动共享、运输成本、对外开放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为调整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布局,提升行业专业化的政策建议:第一,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第二,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