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成本与管理理论中,成本的变动是会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的,并且成本随着业务量的上升、下降呈现等比例变化的线性关系,然而在2003年,美国著名学者Mark C.Anderson,Rajiv D.Banker and Surya N.Janakiraman(ABJ)在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发表了一篇名为《Are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Sticky"?》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研究了销售以及管理费用和收入多少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次提出了“粘性”这个概念,通过实际调查和论证发现了美国上市公司有成本粘性的现象存在。成本粘性是成本总额和业务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描述,在通过研究后学者们发现,成本的高低变动与业务量多少的变动呈现非对称性,随着企业业务量的进一步追加,成本的边际增量大于大于企业业务量以相同比例减少时成本的边际减少量。融资约束的存在使得企业收到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的共同影响,融资约束程度较小的企业投资行为更多的依赖外部资金,而不必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资金。当我们考虑到现实社会中公司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高低这一个问题时,融资约束会通过直接影响企业在销售业绩发展趋势较好时向上调整承诺资源的成本,以及间接影响企业在销售业绩发展出现下滑时保留的多余资源来使得企业的成本粘性变低。企业都是在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生存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促使企业做出相应的变化以应对,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必然会影响企业微观层面的决策,且紧缩货币政策对公司行为的影响并不是等量的,会受到公司自身的条件,该公司受资金约束的情况也是重要的因素。然而受融资约束程度比较高的公司来讲,当货币政策出现变动的时候他们的面对问题的调整能力相对较弱、受影响更大。当紧缩货币政策出现时,他们的管理层对公司的未来发展预期会比较悲观,银行的收缩投资对公司来讲也是一个大的危机,这个时候成本粘性对于公司来说就会被弱化从而变低。然后对于那些融资环境较好,受约束程度较低的公司来讲,信贷政策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的融资环境相对较好,管理层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也会比较乐观,银行也不会在投资上有过多的干预,因此该公司的成本粘性的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基于相关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探索了货币政策紧缩时,融资约束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KZ指数、SA指数作为衡量融资约束的指标,之后剔除2004、2008年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参考饶品贵和姜国华等人的研究,定义2006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以及2013为货币政策紧缩年份,除去这几年,样本期限内的其他年份是货币政策宽松的年份。本文借鉴Anderson et al(2003)的研究方法,以2003—2016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的营业成本存在粘性行为;(2)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强,企业的成本粘性越弱;(3)在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企业,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弱化程度更强。(4)货币紧缩政策在非国有企业中能够促进融资约束对成本粘性的缓解作用,而在国有企业中,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特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