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在日华侨华人的增加,出生并成长在日本的华侨以及日籍华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在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交融下成长,逐渐形成自我的认同。认同,是个体对“我是谁?”、“我在哪里?”等基础认知问题的反思性理解,是构成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由于社会认同基于的群体丰富多样,例如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因此学界对认同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社会认同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认同的研究,不仅能了解个体的认同状态、自我认知的程度,还能由此反推出影响其形成的外部环境和宏观的社会经济结构。根据心理发展阶段论,青年期的心理危机就是认同混乱。个体到了特定心理阶段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认同的混乱状态,那么在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处在青年期的个体又会经历怎样的认同混乱呢?因此,本文以在中国和日本的复合社会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正处在青年期的华侨华人为对象,考察他们基于民族群体形成的民族认同的状态和变迁过程。上述特殊的群体,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或者是日本,从小接受着系统的日本教育,大部分人对中国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少于日本文化。他们和之前的在日华人华侨不一样:第一,现在刚刚成长到青年期,父母多是改革开放后选择留日的知识技术型人才;第二,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着系统的日本教育;第三,在成长过程中,见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强大。这是一个全新的群体,他们带有自身的年龄特征,也受外部特定环境的影响。因此,和在单一的中国文化或日本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相比,这一群体的民族认同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通过考察现有的有关认同和认同发展的理论,以及前人关于认同的研究成果,以各理论中的认同特征为要点、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和个人访谈。从收集的问卷数据和一对一的访谈记录中,发现这一特殊群体的民族认同现状和特征,总结归纳认同发展特征,对正在成长中的在日华侨华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及辅导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考察了与认同相关的著名的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发展阶段理论的相关方法论原理。认同理论认为认同是连接社会结构和个人行为的重要存在,分析自己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就可能预测个人行为。社会认同理论则在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社会”这个概念的意义,认为个人基于所属的社会类别,例如民族、政治团体等,来进行自我评价和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知。人们通过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积极区分等三个阶段,实现对社会认同的认知和评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生有八个心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矛盾和冲突,只有成功克服这些危机,才能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对以上三种著名理论的考察,为之后的问卷设计及结构、变量选择、群体特征描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撑。其次通过对学界现有调查分析方法的研究,分析了访谈、问卷的具体实施方法,说明了数据处理相关的统计学分析原理和应用。第二章结合第一章考察的理论基础,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问卷的基本结构、调查对象和实施方法进行了说明,本问卷基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理论,选取了语言和朋友这两个社会文化因素、民族群体这一社会分类,分别从语言使用、朋友关系、民族认同现状等三方面进行数据收集,以50名平均年龄为19岁的在日中国学生为对象,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中的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处理问卷数据,由此发现客观数据呈现的这一群体整体的民族认同状态。第三章作为对第二章的补充,对客观数据未能呈现的部分,以访谈记录的形式,从中文学习、中国人朋友、国籍等三个话题展开,分别阐述了四组访谈对象的想法和成长故事,结合相关理论,揭示了成长过程和认同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从这些访谈记录中发现,与在单一的中国文化或日本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个体不一样,这一特殊群体的民族认同的发展呈现摇摆状态和复杂多样性的特殊性。民族认同的特殊性缘于中日复合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中,形成了认同的特殊状态。因此,考察这一特殊群体的民族认同,不仅从实证角度扩大了关于认同、民族认同在东亚的研究,为认同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而且有利于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更好地把握中日文化交流中遇到的摩擦和冲突,为了解在中日文化交融下成长群体的认同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