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以"官办慈善"为主,"民间慈善"发展缓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传统"官办慈善"行政化、低效率的弊端逐渐暴露,以"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恶性事件,更是掀起了一场席卷公益慈善界的问责风暴,"官办慈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民权社会,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公共责任意识在网络围观效应下开始逐步增强,网络成为了民意表达的重要场所,公益慈善机构利用互联网开放、高效、便捷的特征进行资源动员,实现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并对传统"官办慈善"形成了冲击,促使其正视自身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转型。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背景进行简单梳理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总结传统"官办"慈善机构为主导的慈善格局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在此基础上,分析互联网公益慈善兴起的原因、发展现状及其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意义。并进一步梳理"互联网+"背景下公益慈善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总体上讲,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则对公益、慈善、网络公益、网络慈善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梳理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第三部分总结了传统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传统公益慈善机构的发展困境。第四章分析了互联网公益兴起的原因、发展现状、对公益事业发展的意义,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其运作模式。第五章总结了互联网背景下公益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第六章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互联网公益慈善是信息化时代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但是,鉴于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相关措施加以完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长效发展,在利用互联网开放、高效、便捷的信息传播、支付渠道的前提下,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激发民间活力,培育公益文化,增强社会公众的公共责任意识;同时通过完善公益慈善机构的自身建设和内外监督机制,增进社会认同并提升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实现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系统信任,从而实现全民化、平民化、持续性、高效性的参与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