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鼓锣子,是流行于鲁中莱芜市颜庄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活动,其产生、发展以及流变都与所处乡土社区有着密切关系。本文拟从村落社会生活的整体语境出发,探究这一乡民艺术在经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运动中一些富有意味的变化,观察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影响,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乡民艺术与村落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按照下边的写作思路展开: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选题的缘起、前人做过的研究、以及研究方法和资料的来源做一个大体的说明。接下来,我们要先将对花鼓锣子这一乡民艺术文本与作为其语境的颜庄村进行概貌似描述,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表演意义予以探寻。这也就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线路。基于此,我们不得不先从村落出发,做出最基本的村落民俗志描述。在此,村落作为经济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实体而存在,日常的生活常态与本村争奇斗艳的各种艺术传统一起共同构成了村民的社会生活。第二章笔者欲对花鼓锣子进行较全面的介绍,此介绍主要从花鼓锣子的历史、传承及组织过程以及传承人的主要角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花鼓锣子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花鼓锣子由民间艺人手中叩开人们口袋的工具一步步演变为精神方面官民共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锣子传承到现在已经是四代人,现有的三四代传承人对花鼓锣子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主要角色也对自己的角色和花鼓锣子有着不同的看法,对花鼓锣子产生影响的各种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之间处于不定的散落与聚合之间,因此对花鼓锣子的意义阐释也就处于一种游动的状念。第三章笔者欲对花鼓锣子的演出文本进行分析。在近百年的发展中,花鼓锣子的表演文本特别是其中的唱词山“即景生情式”衍变为“政府公文式”,文本的内容也不再是以前的诙谐式,而是变成了现在的歌颂式。文本的变化当然不是自然规律使然,而是应乡土社会的变化主动做出的自我调整,本身花鼓锣子表演文本的形成过程是政府、民间、地方文化精英以及各方合力的最终结果。这一章笔者想探讨这种变化到底对乡土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对当地民众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这些都是笔者在本章想要讨论的问题。第四章笔者欲深入花鼓锣子内部,分析村落变迁中的花鼓锣子究竟呈现了种怎样的形态。语境最终影响了花鼓锣子的发展,这正是我们解读村落语境与乡艺文本关系的最关键之处,从这也可以一窥乡民艺术的发展趋向和发展潜力,最后,面对这种剧烈的变化,笔者想在目前的学术背景基础上对它的发展做一个预期。言以蔽之,本论文呈现出描述范围由大到小、本体意义逐层剥离的景观:从村落的生活常景描述入手,随后引出花鼓锣子,并由此深入花鼓锣子的表演文本,作为颜庄村的标志性文化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是村民“狂欢”的一种艺术,最后通过花鼓锣子的体制方面的传承人与表演文本方而的传承人以及花鼓锣子在两种不同的常景下的表演,展开意义层面上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