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对肝叶切除体积的影响及阻塞性黄疸时大鼠的胆总管外径、内压变化和血清胆红素的代谢规律。 方法:利用Wistar大鼠结扎胆总管致阻塞性黄疸的模型,分别测量结扎胆总管后0、1、3、5、7、14、21天,胆总管外径、内压及血清胆红素的数值,并且作出胆总管外径、内压、血清胆红素变化的曲线。在此动物模型预实验基础上,将120只大鼠分为8组,于胆总管结扎后第1、3、5、7天分别行30%和70%肝叶切除+胆肠内引流术,检测比较各组动物术后肝功能、生存率、肝组织谷丙转氨酶含量、肝组织Na+K+—ATP酶含量及病理学改变,了解持续不同时间的梗阻性黄疸对不同体积肝切除术的影响。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大鼠的胆总管外径及内压随之增加,并且至胆总管结扎术后第7天时,胆总管的外径和内压均达到最高峰,分别为6.1±0.1mm及15.1±0.2cmH2O,此后即进入高峰平台期,随着阻塞性黄疸的时间延长,胆总管外径、内压不再随之增加。血清胆红素水平在结扎胆总管术后第1-3天呈急剧上升趋势,第3天达到高峰,为106.7±11.2umol/l,术后第5-7天呈急剧下降趋势,术后第7天血清胆红素水平为11.8±2.5umol/l,术后第7-21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呈平缓下降,术后第21天时血清胆红素水平仅为1.2±0.32umol/l,组间比较P<0.05。此后未再做进一步观测,观测期间全组动物无死亡。 大鼠在结扎胆总管术后第1天时,血清胆红素水平为65.5±7.8umol/l,分组行30%、70%肝叶切除+胆肠内引流,术后生存率均仅为20%,研究发现,其术前、术后存活1周及术后1周内死亡的大鼠肝组织Na+K+—ATPase活性没有显著变化,术前、术后病理检查亦无明显改变。 在结扎胆总管术后第3天时,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最高峰,平均为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6.7士n.Zurnol/l,血DBIL、ALT、肝组织ALT含量均达到最高峰,但是此时分组行30%、70%肝叶切除十胆肠内引流术,大鼠的术后生存率分别为100%及50%,远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胆总管结扎第5天以后,血TBIL、DBIL、ALT、肝组织ALT水平开始下降,此时分组行30%、70%肝叶切除+胆肠内引流的术后生存率分别为30%及20%,胆总管结扎第7天后,行30%、70%肝叶切除+胆肠内引流术后生存率均为0。 结论:Wistar大鼠在通过结扎胆总管造成阻塞性黄疽时,其血清胆红素变化的规律与人类不同,血清胆红素水平在结扎胆总管术后第1一3天呈急剧上升趋势,第3天达到高峰,平均为106.7士n.Zumol八,术后第5一7天呈急剧下降趋势,到术后第7天血清胆红素水平为n.8士2.surno扒,术后第7一21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呈平缓下降,至术后第21天时,血清胆红素水平仅为1.2士o.32umol/l。本组预实验结果得出大鼠正常血清胆红素水平为3.46士1.13umol/l。 大鼠经手术结扎胆总管后,其胆总管内压及外径数值均于术后第7天达到高峰,尸<0.05,分别平均为巧.1士0.2cmHZO及6.1士0.1,此后随着阻塞性黄疽时间的延长,胆总管的内压及外径不再随之增加。 本组实验术前均不行减黄措施。大鼠在结扎胆总管术后第1天分组行30%、70%肝叶切除+胆肠内引流术,均有很高的死亡率,研究发现这并不是由于阻塞性黄疽导致肝功能损害造成的,可能是二次手术时间相距太近,大鼠难以在短时间内耐受连续的两次手术打击。故在阻塞性黄疽行肝叶切除的动物实验时应加以注意,合理安排两次手术间隔时间。 Wistar大鼠在结扎胆总管3天时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高峰,平均为106.7士11.2ulnol/l,但此时行30%肝叶切除+胆肠内引术是安全的,术后肝功能一过损性损害是可复的,其术后生存率为100%,与其它实验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此时行70%肝叶切除十胆肠内引术的术后生存率明显下降,为50%,与30%肝叶切除+胆肠内引术实验组相比,P<0 .05,说明此时大鼠难以耐受大块肝切除;大鼠在结扎胆总管术后5天时分组行30%、70%肝叶切除+胆肠内引术的术后生存率分别为30%、20%,这两组相比P<0.05;大鼠在结扎胆总管术后7天时分组行30%、70%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肝叶切除十胆肠内引术的术后生存率均为O,与其它实验组相比,P<0.05。 大鼠肝叶切除术后肝组织Na+K+一灯P酶活性达到术前水平的90%以上可以耐受大块肝叶切除,在90%以下则肝切除手术风险加大,在60%以下则肝衰发生率很高,术后生存率极低。 研究表明大鼠阻塞性黄疽的程度和时间对大鼠不同体积的肝叶切除术有明显的影响。